秦桧(1090年-1155年),字会之,汉族,生于黄州,籍贯江宁(今江苏南京)。南宋著名奸臣、主和派代表人物。 政和五年(1115年),秦桧进士及第,中词学兼茂科,任太学学正。宋钦宗时,历任左司谏、御史中丞。靖康二年(1127年),因上书金帅反对立张邦昌,随徽、钦二帝被俘至金,为挞懒信用。宋高宗建炎四年(1130年),秦桧逃回临安,力主宋金议和。绍兴元年(1131年),擢参知政事,随后拜相,次年被劾落职,绍兴八年再相,前后执政十九年,历封秦、魏二国公,深得高宗宠信。绍兴二十五年(1155),秦桧病逝,赠申
秦桧资料
- 本名
- 秦桧
- 别称
- 秦太师
- 字号
- 字会之
- 所处时代
- 南宋
- 民族族群
- 汉人
- 出生地
- 黄州
- 出生时间
- 1090年腊月廿五日
- 去世时间
- 1155年十月廿二日
- 主要作品
- 《北征纪实》
- 主要成就
- 绍兴和议
- 籍贯
- 江宁(今江苏南京)
人物生平
人物生平
早年经历
元祐五年(1090年),秦桧生于黄州江边舟中,先居住在常州,后徒居江宁,遂为江宁人。 父亲秦敏学,做过玉山县令、静江府古县(今广西永福县)县令。秦桧早年做过私塾教师,靠微薄的学费度日,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不满意,曾作诗说“若得水田三百亩,这番不做猢狲王。”
政和五年(1115年),秦桧进士及第,补为密州教授。接着又考中词学兼茂科,任太学学正。
抗议割地
靖康元年(1126年),金兵包围京师汴京(今开封),派使索求三镇,秦桧上书言兵机四事:召百官详细讨论、加强守备、将金使安置城外、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。 宋钦宗未予答复,任命秦桧为职方员外郎,不久改为干当公事,隶属河北割地使张邦昌。秦桧认为此职专为割地求和,有违自己的主张,三上奏折请求辞职。
宋拟割让太原、中山、河间三镇,以求息兵,派秦桧、程瑀为割地使,护送肃王赵枢出使金营。金朝扣留赵枢为质,约定割地议和后释放,秦桧等人行至燕京而返。 经御史中丞李回、翰林承旨吴开推荐,秦桧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,升为左司谏。
王云、李若水再次出使金营,得见金兵二元帅,传说金兵坚持要宋割地,不然就进取汴京。十一月,钦宗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议对策,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,秦桧等三十六人不同意。不久,秦桧升任御史中丞。
靖康之变
靖康元年闰十一月,汴京失守,钦宗奉表投降,被拘于金营。靖康二年(1127年)二月,钦宗被废为庶人,莫俦、吴开从金营回来,传金元帅之命要推立异姓为帝。 留守王时雍召百官共议立张邦昌,监察御史马伸主张共进议状,保存赵氏江山。 秦桧表示支持,遂写议状,上书金帅乞立赵氏为帝,被拘押在金营。
三月,张邦昌被立为伪楚皇帝,定都金陵。 四月,秦桧随徽、钦二帝一起被拘往北方,经燕山,转至韩州。 张邦昌遣人送书,请金放回孙傅、张叔夜及秦桧,金不许。
五月,康王赵构在应天府(今商丘)即位,建立南宋,是为宋高宗。 宋徽宗得知消息后,致书金帅粘罕,约定和议,让秦桧加工润色,秦桧以厚礼贿赂粘罕。 金太宗完颜晟把秦桧赐给其弟挞懒(完颜昌)。
被俘南归
建炎四年(1130年),挞懒率兵进攻山阳(今江苏淮安),秦桧随军同行。十月,秦桧携家眷离开金营,取道涟水军水砦,返回行都临安(今杭州)。 秦桧归宋后,自称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,抢了小船逃回。朝臣多持怀疑态度,宰相范宗尹、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关系要好,竭力保荐他的忠心。
秦桧返朝入对,提出”如欲天下无事,南自南,北自北“的南北分治方略,并呈上草拟的和议书。 高宗认为秦桧忠心可嘉,任命其为礼部尚书,秦桧的随从也都改为京官,就连船工孙靖也补官为承信郎。
绍兴元年(1131年)二月,秦桧升任参知政事。宰相范宗尹建议讨论徽宗崇宁、大观以来朝廷滥赏之事,秦桧极力赞成 ,但高宗坚决反对,秦桧遂附和高宗,并以此为由竭力排挤范宗尹。七月,范宗尹罢相,秦桧扬言:“我有二策,可耸动天下。”有人问他为何不说,秦桧说:“现在没有宰相,无法执行。”
八月,秦桧升任右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兼知枢密院事,首次拜相。九月,吕颐浩二度拜相,与秦桧共掌朝政。秦桧密谋夺吕颐浩权,就让党羽造谣说:“周宣王修内政、攘外敌,故能中兴,今二相应分管内政外政。”高宗诏命吕颐浩专管军旅,秦桧专管政务,吕颐浩遂在镇江建造都督府。
朝政风波
绍兴二年(1132年)五月,秦桧奏请设修政局,自为提举,与参知政事翟汝文同领政务。随后,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置堂吏,翟汝文被罢官。 秦桧的党羽刘一止、曾统也认为没有必要设立修政局,秦桧不听。不久,有人议论废罢修政局,二人都上疏说不能废。 七月,朝廷废除修政局,罢刘一止为起居郎。
吕颐浩自镇江都督府还朝,谋划赶走秦桧,就以朱胜非为助,任命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、刘棐为右司谏。 黄龟年弹劾秦桧专主和议,破坏恢复,结党专权,不会长久,并把秦桧比作王莽、董卓。 秦桧也擢用胡安国、张焘、程瑀等名人,委以要职,以图排挤吕颐浩。
吕颐浩向席益请求对策,席益献策把秦桧及其党羽看作朋党,首先要除掉党魁胡安国。 朝廷诏命朱胜非为同都督,给事中胡安国上书说其不可用,朝廷改命朱胜非为醴泉观使兼侍读,胡安国遂请求辞职,秦桧再三挽留,未果。 随后,秦桧党羽张焘、胡世将、吴表臣等,皆被罢出尚书省。
八月,高宗召綦崈礼入宫奏对,拿出秦桧所陈二策 给他看(河北人还金国,中原人还刘豫 )。 并说:“秦桧说‘南人归南,北人归北’。朕是北人,将归哪儿?秦桧又说‘为相数月,可耸动天下’,朕至今也没看到。” 綦崈礼就把高宗的意思写入训辞,布告中外。随后,高宗降诏,罢去秦桧相位,任为观文殿学士,提举江州太平观 ,并张榜朝廷,以示不再复用。
东山再起
绍兴五年(1135年),金太宗去世,挞懒主政,宋金终成和议。二月,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。六月,拜为观文殿学士、知温州。绍兴六年(1136年)七月,秦桧改知绍兴府。不久,又被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、行宫留守,并暂去尚书省、枢密院参议政事。
绍兴七年(1137)正月,何藓出使金国返回,告知徽宗及显肃皇后死讯,高宗重礼发丧,当天任命秦桧为枢密使。四月,高宗命王伦出使金国,迎奉回梓宫。 八月,郦琼等发动叛乱,率军四万余人投奔伪齐(淮西军变)。 九月,张浚引咎辞相,高宗问谁可代替,张浚不答,又问秦桧如何,张浚回答说昏暗无能,于是高宗任命赵鼎为相。
绍兴八年(1138年)三月,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二次拜相。
屈己议和
绍兴八年(1138年)五月,金派使者议和。高宗担忧太后年事已高,告诉秦桧不惜屈己称臣,希望和议速成。 秦桧对高宗考验再三,确认其决心已定,遂奏请若要议和,只和自己商议,不许群臣干预。高宗同意。 十月,赵鼎因立嗣事件罢相,秦桧独揽大权,决意议和。
十一月,高宗降诏,传达金国要宋廷屈己议和,百官多认为金国之言不可信。 秦桧擢升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,排挤朝中议论不合之人。 吕本中、张九成、冯时行、胡铨等皆被贬出朝廷。
十二月,金派张通古、萧哲出使北宋,国书名为“诏谕江南”,秦桧怀疑是封册文书,就与金使磋商,改江南为宋、诏谕为国信。 金使行至泗州,要求所过州县用臣礼相迎、高宗以客礼相待,态度极其傲慢。京、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多次上疏,愿效力死战,高宗不准。金使抵达高宗行都,通告宋廷“先归还河南,册封高宗为帝,余事再慢慢商议”。
秦桧打算接受金国条件,但高宗不愿跪拜称臣、接受金国册封,馆职吏员也上书反对议和,各地军民义都愤填膺。 于是高宗以“居丧期难行吉礼”为由,让秦桧率朝臣去驿馆接收国书。
金国背盟
绍兴九年(1139年)正月,和议已成,大赦天下。高宗虽听从秦桧议和,但也怀疑金人有诈,故不曾放松边备。 三月,金人归还河南、陕西旧地。 张浚上奏,要以石晋、刘豫为戒;徐俯、连南夫、岳飞也借贺表进行讽谏。汪应辰、樊光远、韩紃、毛叔庆、张行成等都说金人居心叵测、和议难长久,皆被秦桧罢黜。
七月,兀术以谋反罪诛灭金将宗磐和挞懒,拘王伦于中山府。 韩世忠请求趁机攻金,秦桧以《春秋》不伐丧为借口反对,高宗也不赞成,出兵一事遂作罢。
绍兴十年(1140年)五月,金人背盟,分四路入侵,河南、陕西等地相继沦陷,高宗下诏列举兀术罪状。御史中丞王次翁上奏说:“以前国事无人主议;若事态稍变就换宰相,未必妥当。”高宗深信不疑,秦桧的相位愈加稳固。
绍兴和议
绍兴十年(1140年)六月,秦桧上奏,和议已变,支持讨伐金国,但终没实行。闰六月,秦桧指使王次翁散步谣言,赵鼎被贬到兴化军,不久,流放潮州。 七月,宋军诸路战线捷报不断:张俊攻克亳州,王胜攻克海州,岳飞败兀术于郾城。八月,秦桧力主和议,罢黜反对和议的喻樗、陈刚中等七人。 九月,高宗派起居舍人李易晓谕韩世忠罢兵,诸路将帅皆被召回,蔡州、郑州、淮宁府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。
绍兴十一年(1141年)二月,兀术再次南下,宋将邵隆、王德等连战皆捷,收复商州、庐州等地。 三月,秦桧传谕张俊、杨沂中、刘锜班师,濠州失陷,金兵北还。 四月,秦桧密奏高宗“论功行赏”,收回诸将兵权,韩世忠、张俊、岳飞相继回朝,分别被任命为枢密使和副使,高宗撤掉三个宣抚司。
六月,秦桧进封为庆国公。七月,《徽宗实录》修成,升为少保,加封冀国公。九月,兀术有求和之意,秦桧上奏宋廷,派刘光远、曹勋出使金国,商议以淮水为界,宋割唐、邓二州。随后又派何铸回访,答应金的条件。 十月,秦桧让谏官万俟卨弹劾岳飞,张俊又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,岳飞父子被押送大理寺。
十一月,金帅兀术派萧毅等到临安,宋金签订绍兴和议。 十二月,因岳飞在议和、立嗣等问题上和自己冲突,秦桧便诬告岳飞曾说自己和宋太祖都是三十岁任节度使,谩侮先皇、意图谋反,又以受诏不救淮西等罪名,将岳飞赐死狱中。
粉饰太平
绍兴十二年(1142年)八月,徽宗及显肃皇后、宪节皇后的灵柩运至行都,太后还慈宁宫。九月,加秦桧为太师,进封魏国公。十月,进封秦、魏两国公,秦桧继子秦熺进士及第。因和议已成,秦桧更加痛恨以前反对自己的人,遂贬赵鼎于潮州、王庶于道州、胡铨于新州,永不录用;曾开、李弥逊、张俊等也被罢官。
绍兴十三年(1143年),秦桧庆贺瑞雪、没出现日食,又奏请庆贺楚州奏盐城县海水清澈,高宗不许。虔州知州薛弼汇报在木头内发现文字“天下太平年”,高宗下诏交付史馆。于是秦桧开始粉饰太平,祥报每天不断,各地仪礼不绝。洪皓因知道秦桧和金帅室睰的旧情被论奏,胡舜陟、张九成、张邵也因言语冒犯秦桧被贬。
绍兴十四年(1144年),秦桧兴文字狱,因言获罪者有黄龟年、白锷、张伯麟、解潜、辛永宗等,赵鼎、李光都被再次流放到海岛。 因立嗣一事罢免吴表臣、苏符等七人。 台州曾惇献诗,称秦桧为“圣相”。秦桧下令禁止野史,由秦熺任秘书少监,负责撰修国史;并焚毁自罢相以来涉及秦桧的所有诏书和奏章。 十月,打击理学,禁止程颐、张载的著作在社会上传播。
权倾朝野
绍兴十五年(1145年)四月,高宗赏赐秦桧府第。六月,高宗到秦桧家,对其家眷都加封官职。七月,秦桧欲禁私史,进言私史害正道。十月,高宗将亲笔题写的“一德格天”匾额赐给秦桧。 十六年(1146年)正月,秦桧建家庙。三月,高宗赐以祭器,帝王赐将相祭器即始于秦桧。五月,有彗星出现,高宗诏命百官直言劝谏,张浚上疏进言朝廷形势严峻、要早作预备,秦桧大怒,削其兵权,贬到连州。
绍兴十七年(1147年),改封秦桧为益国公。十二月,进士施锷上文歌颂时政,永免其文解,从此颂咏献媚的人越来越多。 十八年(1148年),李显忠上奏恢复中原,被削去军职。 十九年(1149年),高宗命人为秦桧制画像,并亲自做赞;各郡都上奏说监狱已空。十二月,秦桧再次禁私撰野史,允许民间告发。
绍兴二十年(1150年)正月,秦桧上朝,殿司小校施全刺秦桧不中,被斩杀于市,秦桧自此出门必带侍卫;李光的儿子李孟坚被人告发撰写李光的私史,贬至峡州,连坐八人。五月,汤思退奏请把秦桧忠于赵氏的事迹交付史馆。六月,汪大圭,惠俊、刘纪中等,因诽谤秦桧而获罪。秦桧病重,高宗允许其乘轿上朝、免朝拜礼。
绍兴二十二年(1152年),秦桧以诽谤朝政罪,兴王庶二子、叶三省、杨炜、袁敏求四大狱案。 二十三年,秦桧奏请高宗从台州谢伋家收回綦崈礼所受的圣旨(即秦桧第一次被罢相的圣旨),想消灭对自己不利的证据;进士黄友龙毁谤秦桧,被处以黥刑,发配岭南;内侍裴咏因指斥秦桧,编管琼州。
绍兴二十四年(1154年)三月,秦桧的孙子秦埙以锁厅试和省试第一的身份参加殿试,秦桧奏请由亲信汤思退、魏师逊担任主考。高宗读到秦埙的文章,发现其行文语气与秦桧毫无二致,就擢张孝祥为第一,降秦埙为第三。不久,秦埙被任为实录院修撰,宰相子孙同领史职,前所未有。
奸相寿终
绍兴二十五年(1155)二月,沈长卿和芮烨共赋《牡丹诗》,被邻人告发,皆被贬;知府吕愿中赋诗献媚,被召用。有人奏请秦桧乘金根车、设益国府官署、加九锡,秦桧泰然受之。
八月,赵令衿看秦桧所作的《家庙记》,顺口说出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,被人告发;御史徐喜揭发赵鼎之子赵汾与赵令衿关系密切,被送入大理寺。秦桧深恨赵鼎、张浚和胡寅,此时赵鼎已死,遂让赵汾自诬与张浚、胡寅谋划叛乱,想将他们一网打尽,受牵连者达五十三人。案成后,秦桧因病重不能写字。
十月二十一日,高宗去秦桧家探视病情,秦桧无一语,只流泪而已。高宗命沈虚中草拟秦桧父子的致仕制书。当夜,秦熺派秦埙同林一飞、郑木冉见台谏官徐喜、张扶,策划自己的拜相事宜。二十二日,宋廷加封秦桧为建康郡王,进秦熺为少师,皆致仕。当晚,秦桧去世,终年六十六岁,追赠申王,谥号忠献。
开禧二年(1206年),宋宁宗下诏韩侂胄出兵北伐,四月,追夺秦桧王爵,改谥谬丑。
嘉定元年(1208年),史弥远掌权,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,又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。
书法艺术
秦桧字体尚工,书写齐整工稳,擅长篆体。陶宗仪在金陵文庙的中栏上曾见过秦桧的书法“玉兔泉”三个字,称其字“颇有可观”。 秦桧的书法存世有《偈语帖》、《深心帖》等,南宋曾宏父《凤墅帖》亦收录有秦桧的墨迹。
民间多传秦桧发明了宋体字,但并无确凿的史料支持。陆锡兴研究认为,宋体字大约在正德、嘉靖年间才创作并流行起来,秦桧的字虽工,但与宋体字的产生并没有关系。
人物评价
赵构:秦桧力赞和议,天下安宁。自中兴以来,百度废而复备,皆其辅相之力。诚有功于国。
脱脱:①桧两据相位者,凡十九年,劫制君父,包藏祸心,倡和误国,忘仇斁伦。②桧立久任之说,士淹滞失职,有十年不解者。附己者立与擢用。自其独相,至死之日,易执政二十八人,皆世无一誉。③桧阴险如崖阱,深阻竟叵测。④晚年残忍尤甚,数兴大狱,而又喜谀佞,不避形迹。
张浚:近与(秦桧)共事,始知其暗。
袁燮:自秦桧当国,阴与虏结,沿边不宿重兵。
马端临:秦桧自得政以来,动兴大狱,胁制天下。岳飞狱死,桧势焰愈炽。贤士大夫,时系诏狱,死、徙相继,天下冤之。又置察事卒数百游市间,闻言其奸者,即送大理狱杀之。
俞蛟:身为宋臣,反为金人作奸细,必欲其君纳币称臣于敌而后快,致燕云不可复,两宫不可返。
朱熹: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,万死而不足以赎买。
敖英:秦桧奸臣之雄也,当金人立张邦昌之曰,仗义抗词,请立赵宗,就执不屈,而清议壮之。
郑瑗:宋议立异姓,秦桧抗言见执,可谓义矣,而终误国于渡江之后。
王夫之:①秦桧者,其机深,其力鸷,其情不可测,其愿欲日进而无所讫止。故以俘虏之余,而驾耆旧元臣之上,以一人之力,而折朝野众论之公,唯所诛艾。藉其有子可授,而天假以年,江左之提封,非宋有也。②杀人宗族,尽解诸帅之兵,大坏军政,粉饰治平,延及孝宗而终莫能振。
汤鹏:李林甫相唐十九年,秦桧相宋亦十九年,则皆辱其宗社矣,孰与摄相三月,外寒强邻之胆,而内蒸男信女顺之化耶?
赵翼:书生徒讲文理,不揣时势,未有不误人家国者。宋之南渡,秦桧主和议,以成偏安之局,当时议者无不以反颜事仇为桧罪,而后之力主恢复者,张德远一出而辄败,韩侂胄再出而又败,卒之仍以和议保疆。
梁启超:其下者,则巧言令色,献媚人主,窃弄国柄,荼毒生民,如秦之赵高,汉之十常侍,唐之卢杞、李林甫,宋之蔡京、秦桧、韩侂胄,明之刘瑾、魏忠贤,穿窬斗筲,无足比数。
梁羽生:秦桧是“两个中国论”的祖宗;“南人归南,北人归北”,换句话说,就是要使“两个中国”合法化。
史料记载
年代 | 作者 | 书名 | 篇目 |
---|---|---|---|
宋 |
岳珂 | 金佗稡编、金佗续编 | —— |
宋 | 李心传 |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| 卷130—170 |
宋 | 徐梦莘 | 三朝北盟会编 | 卷142—卷220 |
宋 | 佚名 | 宋史全文 | 卷16—卷23 |
元 | 脱脱等 | 宋史 | 卷26—卷31;卷473 |
清 | 毕沅 | 续资治通鉴 | 卷97—卷130 |
轶事典故
太师椅
太师椅是中国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,太师椅之名最早见于宋人张端义的《贵耳集》,据张端义记载,北宋时期的校椅只有一种样式,形似栲栳,大小官员都喜欢使用。有一次,太师秦桧坐在国忌所的校椅上,一仰头,无意中头巾掉到了地上,京尹吴渊看在眼里,便设计了一种荷叶托首,命工匠依样打造,安装在国忌所的校椅上,命名为“太师样”。 由于这种样式是专为秦桧设计,太师椅一名遂由此产生。
岳珂在《桯史》中也提到秦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,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“荷叶交椅”、“太师交椅”。 宋人王明清在《挥麈三录》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“仰首而寝”的情形,并说“达宦者皆用之”,可见“太师椅”之名流传颇快。
油炸桧
据民间传说,岳飞被秦桧夫妇施计杀害于风波亭,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。临安一户饮食摊贩得知消息后也深感不忿,就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,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,并称之为“油炸桧”。人们为了发泄愤怒,便争相购买。随着顾客越来越多,店铺就简化制作工序,直接把两条面缠绕起来油炸,成为现今常见的炸油条。至今,有些地方仍有把油条称为油炸桧或油炸鬼。
其实,油条的起源要远远早于宋朝。早在南北朝时期,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就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。唐代刘禹锡(一说苏轼)也在诗歌《寒具》中描述过油条的形状及制作过程。 但毫无疑问,油炸桧、油炸鬼之名是始于南宋时期,且和秦桧密切相关。
东窗事发
据明人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馀》载,秦桧想杀岳飞,又恐世人议论,犹豫不决,就和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商议。王氏说:“捉虎容易,放虎就难了!”于是秦桧下定决心除掉岳飞。后来,秦桧乘舟在西湖游玩,见一人批头散发,对他厉声叫道:“你误国害民,我已经上告苍天,等着上天派人来抓你吧!”秦桧回到家就毙命了。
王氏请人驱邪,方士便设坛做法,在冥界见到了秦熺,问太师何在,秦熺答在鄷都,方士遂到酆都,看到秦桧和万俟卨俱披枷带锁,备受痛苦。秦桧见到方士,就说:“麻烦转告我夫人,就说东窗的事情已经泄露了。”
这则故事在《喻世明言》、《说岳全传》等作品中亦有记载,情节大同小异。后人据此引出典故东窗事发,同源典故还有东窗事犯、东窗消息、东窗计、东窗妇等。
惧内断后
据野史记载,秦桧之妻王氏一直未能生育儿子,秦桧惧内,忧虑但不敢言语。秦桧一妾有孕,被王氏发现并驱逐而去,被迫嫁于仙游林氏,后生一子,取名林一飞,即为秦桧的私生子。王氏不但禁止秦桧认亲生儿子,并且还不准秦桧的私生子姓秦。
王氏的兄长王奂,曾与奴婢偷情,生了一个儿子,结果其私生子也被老婆逐出家门,秦桧夫妇便收养为继子,也就是秦熺。秦桧晚年权倾朝野,在朝中不可一世,但至死也无法将亲生儿子林一飞改姓秦,其故非他,跋扈的王氏对他来说无疑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。
富可敌国
据李心传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记载,秦桧贪得无厌,喜用贪宫污吏,排挤廉洁之士;群臣为了媚事秦桧,便以刻剥百姓为急务,有因此贪赃枉法而被检举的,秦桧也都尽力保护。 在拜相专权的十八年间,秦桧卖官鬻爵、开门纳贿,向各级府衙索要珍宝,每年腊月生日时,各州县送的寿礼达数十万,秦桧家的府库财富,超过了南宋朝廷的“左藏数倍”,当时凡是南宋宫廷所稀缺的物品,秦桧的相府都应有尽有,一人就富可敌国。
秦桧及其党羽为了媚事敌国和一己私欲,大肆收刮民脂民膏,还不断增加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,导致人民生活重困、饿殍遍野,朝廷财政陷入全面窘困,“府库无旬刀之储”。
睚眦必报
秦桧独揽朝政后,堵塞言路,粉饰太平,蒙蔽高宗耳目。进言的不是歌颂秦桧,就是造谣中伤。高宗想诏令百官直言劝谏,但朝臣畏惧秦桧,都怕言语不当触犯禁忌,只好用些冠冕堂皇的话来敷衍塞责。
绍兴二十二年,衢州有强盗作乱,秦桧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一千人前去抓捕,没有禀报高宗。晋安郡王得到消息,就进宫禀报,高宗大惊,急忙诏问秦桧。秦桧说:“小事不值得陛下操劳,没敢惊动圣听,拘捕盗寇后会即刻上奏。”秦桧出宫后,追查内情,得知是晋安郡王通报消息,就上奏说晋安郡王正在为秀王服丧,不应领取俸禄。晋安郡王的俸禄每月减少了二百缗,高宗只好从国库出钱给他接济。
一言治罪
秦桧执政晚期,对舆论控制更加严密,不断兴起文字狱,因一句话或一句诗词而被治罪的屡见不鲜:太学生张伯麟曾题壁说:“夫差,你忘了越王杀你的父亲吗” ,被杖脊刺配到吉阳军;赵令衿读秦桧的《家庙记》,顺口说出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 ,被投入大牢;沈长卿赋诗“宁令汉社稷,变作莽乾坤” ,被编置化州等等。
还有一次,秦桧举行家宴,命戏子演戏,扮小官的戏子头上的大环掉在了地上。一戏子问:“这是什么环?”小官说:“二胜环”,戏子说:“你坐太师椅,为什么把‘二胜环’丢在脑后!”暗喻秦桧掌权后(坐上太师椅),就把迎接二圣(徽、钦二帝)南还的事置之度外了。秦桧大怒,将戏子全部打进了大牢。
秦桧送鱼
二次拜相时,妻子王氏应吴皇后之邀,进宫赴宴,席间有一道菜是清蒸鲻鱼。鲻鱼美味可口,广泛盛产于南方沿海,但高宗南渡之后,边事吃紧,很少能吃到。吴皇后就问王氏有没吃过这种鱼,当时秦桧家中有各地的贡品,王氏就如实回答说吃过,而且个头比宴席上的还要大,并承诺回去后给吴皇后送上一些。
王氏回家后,将这件事告诉了秦桧,秦桧大惊失色。相府有皇室贡品,这会引起高宗怀疑,对自己的仕途极为不利。但秦桧马上想到了应对之计,就让王氏带了几十条青鱼进宫进奉,以避免这场潜在的风波。吴皇后看了,果然打消了疑虑,笑着说:“我说秦桧怎么会有鲻鱼,原来是把青鱼和鲻鱼搞混了啊。”
遗臭万年
元代时,人们在秦桧墓前便溺以快意,谓“遗臭冢”,有诗曰“太师坟上土,遗臭遍天涯。”明代时,人于岳飞墓前种桧树,一劈为二,名曰“分尸桧”。清朝秦涧泉到西湖岳飞墓前,自称“人从宋后少名桧,我到坟前愧姓秦。”又有一地演戏,忽一人上台将演秦桧者刺死。可见秦桧名声之臭 。
家族成员
辈分 | 关系 | 姓名 | 简介 |
---|---|---|---|
长辈 |
祖父 | 秦仲淹 | 未仕 |
父亲 | 秦敏学 | 曾任玉山县令,知静江古县,余则不详。绍兴十九年,高宗在其碑首书“清德启庆之碑”。 | |
母亲 | 王氏 | 南昌人,仕宦人家,封秦国夫人、追封秦魏国夫人 | |
平辈 | 妻室 | 王氏 | 宋神宗时宰相王珪孙女。也是童贯的干女儿,历封魏国夫人、韩国夫人。 |
长兄 | 秦彬 | 生平不详 | |
次兄 | 秦梓 | 生平不详 | |
弟弟 | 秦棣 | 生平不详 | |
子嗣 | 继子 | 秦熺 | 字伯阳,本姓王,为秦桧妻兄王唤之子。以少师致仕、封福国公。 |
孙子 | 秦埙 | 秦熺长子,绍兴二十四年探花。历任敷文阁待制、工部尚书、礼部尚书等职。 | |
秦堪 | 生平不详 | ||
秦卓 | 又名秦坦,生平不详 | ||
曾孙 | 秦钜 | 秦埙之子,字子野,嘉定十四年(1221年)在蕲州抗金战死,封义烈侯。 |
艺术形象
文学形象
在文学作品中,多把秦桧描写成是金国派来的奸细、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。在民间传说中,秦桧是奸臣已脸谱化,形象生动有余,历史根据不足。近代以来,有学者开始从更广的视野来分析秦桧,以人物传记、史料分析、杂评等文学体裁重塑秦桧的形象。
作者 | 书名 | 篇目 |
---|---|---|
冯梦龙 |
喻世明言 | 第三十二卷·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|
钱彩、金丰 | 说岳全传 | 第六十一回·东窗下夫妻设计 风波亭父子归神 |
韩酉山 |
秦桧传 |
—— |
王国平 |
秦桧研究 |
—— |
高光 |
岳飞与秦桧 |
—— |
跪拜塑像
隆兴元年(1163年)七月,宋孝宗下诏,追复岳飞官爵,秦桧夫妇跪像以礼改葬杭州西子湖畔的栖霞岭,岳飞一案完全平反昭雪。其后,秦桧的跪像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来,历史上秦桧夫妇的跪像有多少已无法考证,据统计,存世的至少还有七处,分别位于杭州岳王庙、江西九江市岳母祠、河南汤阴岳飞庙、开封朱仙镇岳飞庙、河南淮阳太吴伏羲陵、江苏泰州岳墩岳飞祠、湖北鄂州岳飞庙等地。
相关争议
杀害岳飞
岳飞是谁杀害的问题,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:一种认为是宋高宗赵构(高宗说);另一种则认为是秦桧矫诏杀害了岳飞(秦桧说)。高宗说早期史料有李心传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,文徵明、李亚平、王曾瑜等持此论;秦桧说早期史料有岳珂《金佗粹编》和《续编》,邓广铭等持此论。
案件的性质
有学者指出,此案在当时称为“诏狱”,是皇帝钦命的法律案件,罪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方能定罪。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保存有此案完整的判决书,指明了案犯的罪名及处罚结果,可见此案是奉圣旨办案,最后也由宋高宗最终裁决。
高宗的心态
高宗杀害宋廷倚为军事支柱的大将岳飞,其原因史学界还是众说纷纭,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猜测:
1、担忧帝位
綦彦臣认为,岳飞主张“北伐、迎请二帝还朝”,威胁到高宗的地位,是他被杀的原因。 邓广铭对此提出反驳,他指出徽宗死后,金人多次扬言要扶植钦宗回朝即位,岳飞因此改变了其“奉迎二圣”的主张,代之以迎还徽宗夫妇灵柩和韦太后等皇室亲族,这足以说明岳飞颇谙政治。但这都只是猜想,不太可信。事实上,宋金就此事有过多次谈判,高宗还下诏修建仁宗宫殿,也许高宗无须在“迎还二圣”问题上深忌岳飞。
2、防范大臣
李亚平曾提出观点,认为岳飞在立储问题上,越职言事,犯了皇家大忌,令高宗相信他野心太大,遂起杀心。 也有人认为,岳飞帅全国大半兵力,个性又耿直倔强,往往锋芒毕露,不搞韬晦之计,使高宗觉得岳飞自恃掌有兵权,难以驾驭;而防范武将兵权过大,一直是赵宋王朝惜守的家法,因此,功高权重的岳飞,就被高宗视为对皇权的潜在威胁,以致在收缴兵权之后,仍不想放过,要杀一儆百。
3、其他猜测
还有学者认为,据说金兀术在绍兴和议前,有“必杀岳飞而后可和”的条件;台湾有学者提出,高宗特别思念生母韦太后,金人便以“释母必杀岳飞”为交换条件;也有人认为是各类矛盾的综合,才使高宗做出这一决定。
值得一提的是,秦桧死后,高宗曾为一些人平反,不少大臣上疏,要求为岳飞恢复名誉,但高宗始终不予理会,从中亦可见高宗对此案的肯定态度。
秦桧的权势
有学者指出,秦桧虽极受高宗宠信,但也只是宠信而已,决不能任意摆布高宗,不能用矫诏的手段铲除异己。如绍兴九年,因反对议和,高宗下令将胡铨“送昭州编管”,秦桧虽对胡铨恨之入骨,“必欲杀之而后已”,然而在以后的许多年中,却始终对这位职位低微的编修官无法动用屠刀。对胡铨这样的小官尚且如此,对有赫赫战功而曾任枢密副使的岳飞就更不能擅自处置了。
宋代审理大案和诏狱,在表面上依然有一套较为严格的司法程序,尤其是大理寺治狱,其审讯、详断、判刑、评议、定判、复核等,都有详细规定,秦桧诸奸臣虽然能于其中起一定作用,但最终裁决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上,秦桧的权势再大,也是无法公开“矫诏”杀害大臣的。
结语
也许在杀岳飞问题上,高宗与秦桧是各怀鬼胎、互相利用的关系。在秦桧看来,不杀岳飞,难成和议;而在高宗看来,更重要的是杀鸡儆猴,以便他更自如地驾驭诸将,控制朝政与军权。所以,高宗与秦桧玩弄的是“交相用而曲相成”之把戏。于是,岳飞非死不可。
金国奸细
秦桧之所以被定罪为“金国奸细”,主因是其被掳至金国而得以举家归宋。持此观点的人认为,如果不是秦桧屈膝投降,金国绝不会让其举家南归,进而推论秦桧在金国已变节,是金国有意纵其返宋,充当金国破坏南宋的奸细,今人邓广铭和王曾瑜均持此论。 但细究此论,当考虑以下几点:
1、秦桧南归后,朝臣怀疑者很多,但相信者也不少,代表人物就有宰相范宗尹、枢密院李回。高宗在听完秦桧的“二论”后,也深感其忠心,并恩宠有加。
2、绍兴二年,左相吕颐浩为排挤秦桧,任用大批亲信对其进行攻讦,最终高宗将秦桧罢相。在这一事件中,吕颐浩罗织的罪名很多,但无人言及“奸细”。如果证据确凿,他们显然不会放弃叛国罪这样重大的罪名。
3、秦桧有敢于与金国作对的史事:①金人败盟攻宋时,秦桧曾下《讨乌珠檄书》于诸路宣抚司,并赏格、捉杀兀术 ;②秦桧有支持岳飞抗金的实际行动 ;③ 绍兴八年,秦桧曾利用与挞懒的私交,争取其支持南宋,并以南宋向金称臣岁贡的代价换回河南诸地,金廷也以通宋谋反罪将挞懒杀害。
4、金国奸细论还需考虑以下前提有无明确史料支持:①秦桧向金传送消息的对象与渠道;②金国如何长期控制秦桧为其服务;③ 秦桧权倾朝野后,为金效力的动机;④秦桧若不为金做奸细,金国的应对措施或惩罚手段。
秦桧系“金国奸细”说,最早来源于朱胜非《秀水闲居录》,但朱胜非曾参与排挤秦桧的事件,记述并非客观可信。另一本常被作为史料引用的是《南迁录》,此书题名金国秘书省著作郎张师颜,李心传、赵与时、陈振孙等皆考证认定为伪书,内容含有极大虚构成分。秦桧自己也写过一本书《北征纪实》,将自己南逃的过程作了详细记述,史界多认为此书有自我辩白的嫌疑。
人物生平
人物生平
早年经历
元祐五年(1090年),秦桧生于黄州江边舟中,先居住在常州,后徒居江宁,遂为江宁人。 父亲秦敏学,做过玉山县令、静江府古县(今广西永福县)县令。秦桧早年做过私塾教师,靠微薄的学费度日,他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很不满意,曾作诗说“若得水田三百亩,这番不做猢狲王。”
政和五年(1115年),秦桧进士及第,补为密州教授。接着又考中词学兼茂科,任太学学正。
抗议割地
靖康元年(1126年),金兵包围京师汴京(今开封),派使索求三镇,秦桧上书言兵机四事:召百官详细讨论、加强守备、将金使安置城外、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。 宋钦宗未予答复,任命秦桧为职方员外郎,不久改为干当公事,隶属河北割地使张邦昌。秦桧认为此职专为割地求和,有违自己的主张,三上奏折请求辞职。
宋拟割让太原、中山、河间三镇,以求息兵,派秦桧、程瑀为割地使,护送肃王赵枢出使金营。金朝扣留赵枢为质,约定割地议和后释放,秦桧等人行至燕京而返。 经御史中丞李回、翰林承旨吴开推荐,秦桧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,升为左司谏。
王云、李若水再次出使金营,得见金兵二元帅,传说金兵坚持要宋割地,不然就进取汴京。十一月,钦宗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议对策,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,秦桧等三十六人不同意。不久,秦桧升任御史中丞。
靖康之变
靖康元年闰十一月,汴京失守,钦宗奉表投降,被拘于金营。靖康二年(1127年)二月,钦宗被废为庶人,莫俦、吴开从金营回来,传金元帅之命要推立异姓为帝。 留守王时雍召百官共议立张邦昌,监察御史马伸主张共进议状,保存赵氏江山。 秦桧表示支持,遂写议状,上书金帅乞立赵氏为帝,被拘押在金营。
三月,张邦昌被立为伪楚皇帝,定都金陵。 四月,秦桧随徽、钦二帝一起被拘往北方,经燕山,转至韩州。 张邦昌遣人送书,请金放回孙傅、张叔夜及秦桧,金不许。
五月,康王赵构在应天府(今商丘)即位,建立南宋,是为宋高宗。 宋徽宗得知消息后,致书金帅粘罕,约定和议,让秦桧加工润色,秦桧以厚礼贿赂粘罕。 金太宗完颜晟把秦桧赐给其弟挞懒(完颜昌)。
被俘南归
建炎四年(1130年),挞懒率兵进攻山阳(今江苏淮安),秦桧随军同行。十月,秦桧携家眷离开金营,取道涟水军水砦,返回行都临安(今杭州)。 秦桧归宋后,自称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,抢了小船逃回。朝臣多持怀疑态度,宰相范宗尹、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关系要好,竭力保荐他的忠心。
秦桧返朝入对,提出”如欲天下无事,南自南,北自北“的南北分治方略,并呈上草拟的和议书。 高宗认为秦桧忠心可嘉,任命其为礼部尚书,秦桧的随从也都改为京官,就连船工孙靖也补官为承信郎。
绍兴元年(1131年)二月,秦桧升任参知政事。宰相范宗尹建议讨论徽宗崇宁、大观以来朝廷滥赏之事,秦桧极力赞成 ,但高宗坚决反对,秦桧遂附和高宗,并以此为由竭力排挤范宗尹。七月,范宗尹罢相,秦桧扬言:“我有二策,可耸动天下。”有人问他为何不说,秦桧说:“现在没有宰相,无法执行。”
八月,秦桧升任右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兼知枢密院事,首次拜相。九月,吕颐浩二度拜相,与秦桧共掌朝政。秦桧密谋夺吕颐浩权,就让党羽造谣说:“周宣王修内政、攘外敌,故能中兴,今二相应分管内政外政。”高宗诏命吕颐浩专管军旅,秦桧专管政务,吕颐浩遂在镇江建造都督府。
朝政风波
绍兴二年(1132年)五月,秦桧奏请设修政局,自为提举,与参知政事翟汝文同领政务。随后,秦桧弹劾翟汝文擅自处置堂吏,翟汝文被罢官。 秦桧的党羽刘一止、曾统也认为没有必要设立修政局,秦桧不听。不久,有人议论废罢修政局,二人都上疏说不能废。 七月,朝廷废除修政局,罢刘一止为起居郎。
吕颐浩自镇江都督府还朝,谋划赶走秦桧,就以朱胜非为助,任命黄龟年为殿中侍御史、刘棐为右司谏。 黄龟年弹劾秦桧专主和议,破坏恢复,结党专权,不会长久,并把秦桧比作王莽、董卓。 秦桧也擢用胡安国、张焘、程瑀等名人,委以要职,以图排挤吕颐浩。
吕颐浩向席益请求对策,席益献策把秦桧及其党羽看作朋党,首先要除掉党魁胡安国。 朝廷诏命朱胜非为同都督,给事中胡安国上书说其不可用,朝廷改命朱胜非为醴泉观使兼侍读,胡安国遂请求辞职,秦桧再三挽留,未果。 随后,秦桧党羽张焘、胡世将、吴表臣等,皆被罢出尚书省。
八月,高宗召綦崈礼入宫奏对,拿出秦桧所陈二策 给他看(河北人还金国,中原人还刘豫 )。 并说:“秦桧说‘南人归南,北人归北’。朕是北人,将归哪儿?秦桧又说‘为相数月,可耸动天下’,朕至今也没看到。” 綦崈礼就把高宗的意思写入训辞,布告中外。随后,高宗降诏,罢去秦桧相位,任为观文殿学士,提举江州太平观 ,并张榜朝廷,以示不再复用。
东山再起
绍兴五年(1135年),金太宗去世,挞懒主政,宋金终成和议。二月,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。六月,拜为观文殿学士、知温州。绍兴六年(1136年)七月,秦桧改知绍兴府。不久,又被任命为醴泉观使兼侍读、行宫留守,并暂去尚书省、枢密院参议政事。
绍兴七年(1137)正月,何藓出使金国返回,告知徽宗及显肃皇后死讯,高宗重礼发丧,当天任命秦桧为枢密使。四月,高宗命王伦出使金国,迎奉回梓宫。 八月,郦琼等发动叛乱,率军四万余人投奔伪齐(淮西军变)。 九月,张浚引咎辞相,高宗问谁可代替,张浚不答,又问秦桧如何,张浚回答说昏暗无能,于是高宗任命赵鼎为相。
绍兴八年(1138年)三月,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二次拜相。
屈己议和
绍兴八年(1138年)五月,金派使者议和。高宗担忧太后年事已高,告诉秦桧不惜屈己称臣,希望和议速成。 秦桧对高宗考验再三,确认其决心已定,遂奏请若要议和,只和自己商议,不许群臣干预。高宗同意。 十月,赵鼎因立嗣事件罢相,秦桧独揽大权,决意议和。
十一月,高宗降诏,传达金国要宋廷屈己议和,百官多认为金国之言不可信。 秦桧擢升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,排挤朝中议论不合之人。 吕本中、张九成、冯时行、胡铨等皆被贬出朝廷。
十二月,金派张通古、萧哲出使北宋,国书名为“诏谕江南”,秦桧怀疑是封册文书,就与金使磋商,改江南为宋、诏谕为国信。 金使行至泗州,要求所过州县用臣礼相迎、高宗以客礼相待,态度极其傲慢。京、淮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多次上疏,愿效力死战,高宗不准。金使抵达高宗行都,通告宋廷“先归还河南,册封高宗为帝,余事再慢慢商议”。
秦桧打算接受金国条件,但高宗不愿跪拜称臣、接受金国册封,馆职吏员也上书反对议和,各地军民义都愤填膺。 于是高宗以“居丧期难行吉礼”为由,让秦桧率朝臣去驿馆接收国书。
金国背盟
绍兴九年(1139年)正月,和议已成,大赦天下。高宗虽听从秦桧议和,但也怀疑金人有诈,故不曾放松边备。 三月,金人归还河南、陕西旧地。 张浚上奏,要以石晋、刘豫为戒;徐俯、连南夫、岳飞也借贺表进行讽谏。汪应辰、樊光远、韩紃、毛叔庆、张行成等都说金人居心叵测、和议难长久,皆被秦桧罢黜。
七月,兀术以谋反罪诛灭金将宗磐和挞懒,拘王伦于中山府。 韩世忠请求趁机攻金,秦桧以《春秋》不伐丧为借口反对,高宗也不赞成,出兵一事遂作罢。
绍兴十年(1140年)五月,金人背盟,分四路入侵,河南、陕西等地相继沦陷,高宗下诏列举兀术罪状。御史中丞王次翁上奏说:“以前国事无人主议;若事态稍变就换宰相,未必妥当。”高宗深信不疑,秦桧的相位愈加稳固。
绍兴和议
绍兴十年(1140年)六月,秦桧上奏,和议已变,支持讨伐金国,但终没实行。闰六月,秦桧指使王次翁散步谣言,赵鼎被贬到兴化军,不久,流放潮州。 七月,宋军诸路战线捷报不断:张俊攻克亳州,王胜攻克海州,岳飞败兀术于郾城。八月,秦桧力主和议,罢黜反对和议的喻樗、陈刚中等七人。 九月,高宗派起居舍人李易晓谕韩世忠罢兵,诸路将帅皆被召回,蔡州、郑州、淮宁府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。
绍兴十一年(1141年)二月,兀术再次南下,宋将邵隆、王德等连战皆捷,收复商州、庐州等地。 三月,秦桧传谕张俊、杨沂中、刘锜班师,濠州失陷,金兵北还。 四月,秦桧密奏高宗“论功行赏”,收回诸将兵权,韩世忠、张俊、岳飞相继回朝,分别被任命为枢密使和副使,高宗撤掉三个宣抚司。
六月,秦桧进封为庆国公。七月,《徽宗实录》修成,升为少保,加封冀国公。九月,兀术有求和之意,秦桧上奏宋廷,派刘光远、曹勋出使金国,商议以淮水为界,宋割唐、邓二州。随后又派何铸回访,答应金的条件。 十月,秦桧让谏官万俟卨弹劾岳飞,张俊又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,岳飞父子被押送大理寺。
十一月,金帅兀术派萧毅等到临安,宋金签订绍兴和议。 十二月,因岳飞在议和、立嗣等问题上和自己冲突,秦桧便诬告岳飞曾说自己和宋太祖都是三十岁任节度使,谩侮先皇、意图谋反,又以受诏不救淮西等罪名,将岳飞赐死狱中。
粉饰太平
绍兴十二年(1142年)八月,徽宗及显肃皇后、宪节皇后的灵柩运至行都,太后还慈宁宫。九月,加秦桧为太师,进封魏国公。十月,进封秦、魏两国公,秦桧继子秦熺进士及第。因和议已成,秦桧更加痛恨以前反对自己的人,遂贬赵鼎于潮州、王庶于道州、胡铨于新州,永不录用;曾开、李弥逊、张俊等也被罢官。
绍兴十三年(1143年),秦桧庆贺瑞雪、没出现日食,又奏请庆贺楚州奏盐城县海水清澈,高宗不许。虔州知州薛弼汇报在木头内发现文字“天下太平年”,高宗下诏交付史馆。于是秦桧开始粉饰太平,祥报每天不断,各地仪礼不绝。洪皓因知道秦桧和金帅室睰的旧情被论奏,胡舜陟、张九成、张邵也因言语冒犯秦桧被贬。
绍兴十四年(1144年),秦桧兴文字狱,因言获罪者有黄龟年、白锷、张伯麟、解潜、辛永宗等,赵鼎、李光都被再次流放到海岛。 因立嗣一事罢免吴表臣、苏符等七人。 台州曾惇献诗,称秦桧为“圣相”。秦桧下令禁止野史,由秦熺任秘书少监,负责撰修国史;并焚毁自罢相以来涉及秦桧的所有诏书和奏章。 十月,打击理学,禁止程颐、张载的著作在社会上传播。
权倾朝野
绍兴十五年(1145年)四月,高宗赏赐秦桧府第。六月,高宗到秦桧家,对其家眷都加封官职。七月,秦桧欲禁私史,进言私史害正道。十月,高宗将亲笔题写的“一德格天”匾额赐给秦桧。 十六年(1146年)正月,秦桧建家庙。三月,高宗赐以祭器,帝王赐将相祭器即始于秦桧。五月,有彗星出现,高宗诏命百官直言劝谏,张浚上疏进言朝廷形势严峻、要早作预备,秦桧大怒,削其兵权,贬到连州。
绍兴十七年(1147年),改封秦桧为益国公。十二月,进士施锷上文歌颂时政,永免其文解,从此颂咏献媚的人越来越多。 十八年(1148年),李显忠上奏恢复中原,被削去军职。 十九年(1149年),高宗命人为秦桧制画像,并亲自做赞;各郡都上奏说监狱已空。十二月,秦桧再次禁私撰野史,允许民间告发。
绍兴二十年(1150年)正月,秦桧上朝,殿司小校施全刺秦桧不中,被斩杀于市,秦桧自此出门必带侍卫;李光的儿子李孟坚被人告发撰写李光的私史,贬至峡州,连坐八人。五月,汤思退奏请把秦桧忠于赵氏的事迹交付史馆。六月,汪大圭,惠俊、刘纪中等,因诽谤秦桧而获罪。秦桧病重,高宗允许其乘轿上朝、免朝拜礼。
绍兴二十二年(1152年),秦桧以诽谤朝政罪,兴王庶二子、叶三省、杨炜、袁敏求四大狱案。 二十三年,秦桧奏请高宗从台州谢伋家收回綦崈礼所受的圣旨(即秦桧第一次被罢相的圣旨),想消灭对自己不利的证据;进士黄友龙毁谤秦桧,被处以黥刑,发配岭南;内侍裴咏因指斥秦桧,编管琼州。
绍兴二十四年(1154年)三月,秦桧的孙子秦埙以锁厅试和省试第一的身份参加殿试,秦桧奏请由亲信汤思退、魏师逊担任主考。高宗读到秦埙的文章,发现其行文语气与秦桧毫无二致,就擢张孝祥为第一,降秦埙为第三。不久,秦埙被任为实录院修撰,宰相子孙同领史职,前所未有。
奸相寿终
绍兴二十五年(1155)二月,沈长卿和芮烨共赋《牡丹诗》,被邻人告发,皆被贬;知府吕愿中赋诗献媚,被召用。有人奏请秦桧乘金根车、设益国府官署、加九锡,秦桧泰然受之。
八月,赵令衿看秦桧所作的《家庙记》,顺口说出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,被人告发;御史徐喜揭发赵鼎之子赵汾与赵令衿关系密切,被送入大理寺。秦桧深恨赵鼎、张浚和胡寅,此时赵鼎已死,遂让赵汾自诬与张浚、胡寅谋划叛乱,想将他们一网打尽,受牵连者达五十三人。案成后,秦桧因病重不能写字。
十月二十一日,高宗去秦桧家探视病情,秦桧无一语,只流泪而已。高宗命沈虚中草拟秦桧父子的致仕制书。当夜,秦熺派秦埙同林一飞、郑木冉见台谏官徐喜、张扶,策划自己的拜相事宜。二十二日,宋廷加封秦桧为建康郡王,进秦熺为少师,皆致仕。当晚,秦桧去世,终年六十六岁,追赠申王,谥号忠献。
开禧二年(1206年),宋宁宗下诏韩侂胄出兵北伐,四月,追夺秦桧王爵,改谥谬丑。
嘉定元年(1208年),史弥远掌权,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,又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。
书法艺术
秦桧字体尚工,书写齐整工稳,擅长篆体。陶宗仪在金陵文庙的中栏上曾见过秦桧的书法“玉兔泉”三个字,称其字“颇有可观”。 秦桧的书法存世有《偈语帖》、《深心帖》等,南宋曾宏父《凤墅帖》亦收录有秦桧的墨迹。
民间多传秦桧发明了宋体字,但并无确凿的史料支持。陆锡兴研究认为,宋体字大约在正德、嘉靖年间才创作并流行起来,秦桧的字虽工,但与宋体字的产生并没有关系。
人物评价
赵构:秦桧力赞和议,天下安宁。自中兴以来,百度废而复备,皆其辅相之力。诚有功于国。
脱脱:①桧两据相位者,凡十九年,劫制君父,包藏祸心,倡和误国,忘仇斁伦。②桧立久任之说,士淹滞失职,有十年不解者。附己者立与擢用。自其独相,至死之日,易执政二十八人,皆世无一誉。③桧阴险如崖阱,深阻竟叵测。④晚年残忍尤甚,数兴大狱,而又喜谀佞,不避形迹。
张浚:近与(秦桧)共事,始知其暗。
袁燮:自秦桧当国,阴与虏结,沿边不宿重兵。
马端临:秦桧自得政以来,动兴大狱,胁制天下。岳飞狱死,桧势焰愈炽。贤士大夫,时系诏狱,死、徙相继,天下冤之。又置察事卒数百游市间,闻言其奸者,即送大理狱杀之。
俞蛟:身为宋臣,反为金人作奸细,必欲其君纳币称臣于敌而后快,致燕云不可复,两宫不可返。
朱熹:秦桧之罪所以上通于天,万死而不足以赎买。
敖英:秦桧奸臣之雄也,当金人立张邦昌之曰,仗义抗词,请立赵宗,就执不屈,而清议壮之。
郑瑗:宋议立异姓,秦桧抗言见执,可谓义矣,而终误国于渡江之后。
王夫之:①秦桧者,其机深,其力鸷,其情不可测,其愿欲日进而无所讫止。故以俘虏之余,而驾耆旧元臣之上,以一人之力,而折朝野众论之公,唯所诛艾。藉其有子可授,而天假以年,江左之提封,非宋有也。②杀人宗族,尽解诸帅之兵,大坏军政,粉饰治平,延及孝宗而终莫能振。
汤鹏:李林甫相唐十九年,秦桧相宋亦十九年,则皆辱其宗社矣,孰与摄相三月,外寒强邻之胆,而内蒸男信女顺之化耶?
赵翼:书生徒讲文理,不揣时势,未有不误人家国者。宋之南渡,秦桧主和议,以成偏安之局,当时议者无不以反颜事仇为桧罪,而后之力主恢复者,张德远一出而辄败,韩侂胄再出而又败,卒之仍以和议保疆。
梁启超:其下者,则巧言令色,献媚人主,窃弄国柄,荼毒生民,如秦之赵高,汉之十常侍,唐之卢杞、李林甫,宋之蔡京、秦桧、韩侂胄,明之刘瑾、魏忠贤,穿窬斗筲,无足比数。
梁羽生:秦桧是“两个中国论”的祖宗;“南人归南,北人归北”,换句话说,就是要使“两个中国”合法化。
史料记载
年代 | 作者 | 书名 | 篇目 |
---|---|---|---|
宋 |
岳珂 | 金佗稡编、金佗续编 | —— |
宋 | 李心传 |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| 卷130—170 |
宋 | 徐梦莘 | 三朝北盟会编 | 卷142—卷220 |
宋 | 佚名 | 宋史全文 | 卷16—卷23 |
元 | 脱脱等 | 宋史 | 卷26—卷31;卷473 |
清 | 毕沅 | 续资治通鉴 | 卷97—卷130 |
轶事典故
太师椅
太师椅是中国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,太师椅之名最早见于宋人张端义的《贵耳集》,据张端义记载,北宋时期的校椅只有一种样式,形似栲栳,大小官员都喜欢使用。有一次,太师秦桧坐在国忌所的校椅上,一仰头,无意中头巾掉到了地上,京尹吴渊看在眼里,便设计了一种荷叶托首,命工匠依样打造,安装在国忌所的校椅上,命名为“太师样”。 由于这种样式是专为秦桧设计,太师椅一名遂由此产生。
岳珂在《桯史》中也提到秦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,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“荷叶交椅”、“太师交椅”。 宋人王明清在《挥麈三录》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“仰首而寝”的情形,并说“达宦者皆用之”,可见“太师椅”之名流传颇快。
油炸桧
据民间传说,岳飞被秦桧夫妇施计杀害于风波亭,军民对此无不义愤填膺。临安一户饮食摊贩得知消息后也深感不忿,就搓捏了形如秦桧和王氏的两个面人,绞在一起放入油锅里炸,并称之为“油炸桧”。人们为了发泄愤怒,便争相购买。随着顾客越来越多,店铺就简化制作工序,直接把两条面缠绕起来油炸,成为现今常见的炸油条。至今,有些地方仍有把油条称为油炸桧或油炸鬼。
其实,油条的起源要远远早于宋朝。早在南北朝时期,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就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。唐代刘禹锡(一说苏轼)也在诗歌《寒具》中描述过油条的形状及制作过程。 但毫无疑问,油炸桧、油炸鬼之名是始于南宋时期,且和秦桧密切相关。
东窗事发
据明人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馀》载,秦桧想杀岳飞,又恐世人议论,犹豫不决,就和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商议。王氏说:“捉虎容易,放虎就难了!”于是秦桧下定决心除掉岳飞。后来,秦桧乘舟在西湖游玩,见一人批头散发,对他厉声叫道:“你误国害民,我已经上告苍天,等着上天派人来抓你吧!”秦桧回到家就毙命了。
王氏请人驱邪,方士便设坛做法,在冥界见到了秦熺,问太师何在,秦熺答在鄷都,方士遂到酆都,看到秦桧和万俟卨俱披枷带锁,备受痛苦。秦桧见到方士,就说:“麻烦转告我夫人,就说东窗的事情已经泄露了。”
这则故事在《喻世明言》、《说岳全传》等作品中亦有记载,情节大同小异。后人据此引出典故东窗事发,同源典故还有东窗事犯、东窗消息、东窗计、东窗妇等。
惧内断后
据野史记载,秦桧之妻王氏一直未能生育儿子,秦桧惧内,忧虑但不敢言语。秦桧一妾有孕,被王氏发现并驱逐而去,被迫嫁于仙游林氏,后生一子,取名林一飞,即为秦桧的私生子。王氏不但禁止秦桧认亲生儿子,并且还不准秦桧的私生子姓秦。
王氏的兄长王奂,曾与奴婢偷情,生了一个儿子,结果其私生子也被老婆逐出家门,秦桧夫妇便收养为继子,也就是秦熺。秦桧晚年权倾朝野,在朝中不可一世,但至死也无法将亲生儿子林一飞改姓秦,其故非他,跋扈的王氏对他来说无疑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。
富可敌国
据李心传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记载,秦桧贪得无厌,喜用贪宫污吏,排挤廉洁之士;群臣为了媚事秦桧,便以刻剥百姓为急务,有因此贪赃枉法而被检举的,秦桧也都尽力保护。 在拜相专权的十八年间,秦桧卖官鬻爵、开门纳贿,向各级府衙索要珍宝,每年腊月生日时,各州县送的寿礼达数十万,秦桧家的府库财富,超过了南宋朝廷的“左藏数倍”,当时凡是南宋宫廷所稀缺的物品,秦桧的相府都应有尽有,一人就富可敌国。
秦桧及其党羽为了媚事敌国和一己私欲,大肆收刮民脂民膏,还不断增加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,导致人民生活重困、饿殍遍野,朝廷财政陷入全面窘困,“府库无旬刀之储”。
睚眦必报
秦桧独揽朝政后,堵塞言路,粉饰太平,蒙蔽高宗耳目。进言的不是歌颂秦桧,就是造谣中伤。高宗想诏令百官直言劝谏,但朝臣畏惧秦桧,都怕言语不当触犯禁忌,只好用些冠冕堂皇的话来敷衍塞责。
绍兴二十二年,衢州有强盗作乱,秦桧派殿前司将官辛立率一千人前去抓捕,没有禀报高宗。晋安郡王得到消息,就进宫禀报,高宗大惊,急忙诏问秦桧。秦桧说:“小事不值得陛下操劳,没敢惊动圣听,拘捕盗寇后会即刻上奏。”秦桧出宫后,追查内情,得知是晋安郡王通报消息,就上奏说晋安郡王正在为秀王服丧,不应领取俸禄。晋安郡王的俸禄每月减少了二百缗,高宗只好从国库出钱给他接济。
一言治罪
秦桧执政晚期,对舆论控制更加严密,不断兴起文字狱,因一句话或一句诗词而被治罪的屡见不鲜:太学生张伯麟曾题壁说:“夫差,你忘了越王杀你的父亲吗” ,被杖脊刺配到吉阳军;赵令衿读秦桧的《家庙记》,顺口说出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” ,被投入大牢;沈长卿赋诗“宁令汉社稷,变作莽乾坤” ,被编置化州等等。
还有一次,秦桧举行家宴,命戏子演戏,扮小官的戏子头上的大环掉在了地上。一戏子问:“这是什么环?”小官说:“二胜环”,戏子说:“你坐太师椅,为什么把‘二胜环’丢在脑后!”暗喻秦桧掌权后(坐上太师椅),就把迎接二圣(徽、钦二帝)南还的事置之度外了。秦桧大怒,将戏子全部打进了大牢。
秦桧送鱼
二次拜相时,妻子王氏应吴皇后之邀,进宫赴宴,席间有一道菜是清蒸鲻鱼。鲻鱼美味可口,广泛盛产于南方沿海,但高宗南渡之后,边事吃紧,很少能吃到。吴皇后就问王氏有没吃过这种鱼,当时秦桧家中有各地的贡品,王氏就如实回答说吃过,而且个头比宴席上的还要大,并承诺回去后给吴皇后送上一些。
王氏回家后,将这件事告诉了秦桧,秦桧大惊失色。相府有皇室贡品,这会引起高宗怀疑,对自己的仕途极为不利。但秦桧马上想到了应对之计,就让王氏带了几十条青鱼进宫进奉,以避免这场潜在的风波。吴皇后看了,果然打消了疑虑,笑着说:“我说秦桧怎么会有鲻鱼,原来是把青鱼和鲻鱼搞混了啊。”
遗臭万年
元代时,人们在秦桧墓前便溺以快意,谓“遗臭冢”,有诗曰“太师坟上土,遗臭遍天涯。”明代时,人于岳飞墓前种桧树,一劈为二,名曰“分尸桧”。清朝秦涧泉到西湖岳飞墓前,自称“人从宋后少名桧,我到坟前愧姓秦。”又有一地演戏,忽一人上台将演秦桧者刺死。可见秦桧名声之臭 。
家族成员
辈分 | 关系 | 姓名 | 简介 |
---|---|---|---|
长辈 |
祖父 | 秦仲淹 | 未仕 |
父亲 | 秦敏学 | 曾任玉山县令,知静江古县,余则不详。绍兴十九年,高宗在其碑首书“清德启庆之碑”。 | |
母亲 | 王氏 | 南昌人,仕宦人家,封秦国夫人、追封秦魏国夫人 | |
平辈 | 妻室 | 王氏 | 宋神宗时宰相王珪孙女。也是童贯的干女儿,历封魏国夫人、韩国夫人。 |
长兄 | 秦彬 | 生平不详 | |
次兄 | 秦梓 | 生平不详 | |
弟弟 | 秦棣 | 生平不详 | |
子嗣 | 继子 | 秦熺 | 字伯阳,本姓王,为秦桧妻兄王唤之子。以少师致仕、封福国公。 |
孙子 | 秦埙 | 秦熺长子,绍兴二十四年探花。历任敷文阁待制、工部尚书、礼部尚书等职。 | |
秦堪 | 生平不详 | ||
秦卓 | 又名秦坦,生平不详 | ||
曾孙 | 秦钜 | 秦埙之子,字子野,嘉定十四年(1221年)在蕲州抗金战死,封义烈侯。 |
艺术形象
文学形象
在文学作品中,多把秦桧描写成是金国派来的奸细、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。在民间传说中,秦桧是奸臣已脸谱化,形象生动有余,历史根据不足。近代以来,有学者开始从更广的视野来分析秦桧,以人物传记、史料分析、杂评等文学体裁重塑秦桧的形象。
作者 | 书名 | 篇目 |
---|---|---|
冯梦龙 |
喻世明言 | 第三十二卷·游酆都胡母迪吟诗 |
钱彩、金丰 | 说岳全传 | 第六十一回·东窗下夫妻设计 风波亭父子归神 |
韩酉山 |
秦桧传 |
—— |
王国平 |
秦桧研究 |
—— |
高光 |
岳飞与秦桧 |
—— |
跪拜塑像
隆兴元年(1163年)七月,宋孝宗下诏,追复岳飞官爵,秦桧夫妇跪像以礼改葬杭州西子湖畔的栖霞岭,岳飞一案完全平反昭雪。其后,秦桧的跪像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来,历史上秦桧夫妇的跪像有多少已无法考证,据统计,存世的至少还有七处,分别位于杭州岳王庙、江西九江市岳母祠、河南汤阴岳飞庙、开封朱仙镇岳飞庙、河南淮阳太吴伏羲陵、江苏泰州岳墩岳飞祠、湖北鄂州岳飞庙等地。
相关争议
杀害岳飞
岳飞是谁杀害的问题,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:一种认为是宋高宗赵构(高宗说);另一种则认为是秦桧矫诏杀害了岳飞(秦桧说)。高宗说早期史料有李心传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,文徵明、李亚平、王曾瑜等持此论;秦桧说早期史料有岳珂《金佗粹编》和《续编》,邓广铭等持此论。
案件的性质
有学者指出,此案在当时称为“诏狱”,是皇帝钦命的法律案件,罪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方能定罪。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》保存有此案完整的判决书,指明了案犯的罪名及处罚结果,可见此案是奉圣旨办案,最后也由宋高宗最终裁决。
高宗的心态
高宗杀害宋廷倚为军事支柱的大将岳飞,其原因史学界还是众说纷纭,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猜测:
1、担忧帝位
綦彦臣认为,岳飞主张“北伐、迎请二帝还朝”,威胁到高宗的地位,是他被杀的原因。 邓广铭对此提出反驳,他指出徽宗死后,金人多次扬言要扶植钦宗回朝即位,岳飞因此改变了其“奉迎二圣”的主张,代之以迎还徽宗夫妇灵柩和韦太后等皇室亲族,这足以说明岳飞颇谙政治。但这都只是猜想,不太可信。事实上,宋金就此事有过多次谈判,高宗还下诏修建仁宗宫殿,也许高宗无须在“迎还二圣”问题上深忌岳飞。
2、防范大臣
李亚平曾提出观点,认为岳飞在立储问题上,越职言事,犯了皇家大忌,令高宗相信他野心太大,遂起杀心。 也有人认为,岳飞帅全国大半兵力,个性又耿直倔强,往往锋芒毕露,不搞韬晦之计,使高宗觉得岳飞自恃掌有兵权,难以驾驭;而防范武将兵权过大,一直是赵宋王朝惜守的家法,因此,功高权重的岳飞,就被高宗视为对皇权的潜在威胁,以致在收缴兵权之后,仍不想放过,要杀一儆百。
3、其他猜测
还有学者认为,据说金兀术在绍兴和议前,有“必杀岳飞而后可和”的条件;台湾有学者提出,高宗特别思念生母韦太后,金人便以“释母必杀岳飞”为交换条件;也有人认为是各类矛盾的综合,才使高宗做出这一决定。
值得一提的是,秦桧死后,高宗曾为一些人平反,不少大臣上疏,要求为岳飞恢复名誉,但高宗始终不予理会,从中亦可见高宗对此案的肯定态度。
秦桧的权势
有学者指出,秦桧虽极受高宗宠信,但也只是宠信而已,决不能任意摆布高宗,不能用矫诏的手段铲除异己。如绍兴九年,因反对议和,高宗下令将胡铨“送昭州编管”,秦桧虽对胡铨恨之入骨,“必欲杀之而后已”,然而在以后的许多年中,却始终对这位职位低微的编修官无法动用屠刀。对胡铨这样的小官尚且如此,对有赫赫战功而曾任枢密副使的岳飞就更不能擅自处置了。
宋代审理大案和诏狱,在表面上依然有一套较为严格的司法程序,尤其是大理寺治狱,其审讯、详断、判刑、评议、定判、复核等,都有详细规定,秦桧诸奸臣虽然能于其中起一定作用,但最终裁决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上,秦桧的权势再大,也是无法公开“矫诏”杀害大臣的。
结语
也许在杀岳飞问题上,高宗与秦桧是各怀鬼胎、互相利用的关系。在秦桧看来,不杀岳飞,难成和议;而在高宗看来,更重要的是杀鸡儆猴,以便他更自如地驾驭诸将,控制朝政与军权。所以,高宗与秦桧玩弄的是“交相用而曲相成”之把戏。于是,岳飞非死不可。
金国奸细
秦桧之所以被定罪为“金国奸细”,主因是其被掳至金国而得以举家归宋。持此观点的人认为,如果不是秦桧屈膝投降,金国绝不会让其举家南归,进而推论秦桧在金国已变节,是金国有意纵其返宋,充当金国破坏南宋的奸细,今人邓广铭和王曾瑜均持此论。 但细究此论,当考虑以下几点:
1、秦桧南归后,朝臣怀疑者很多,但相信者也不少,代表人物就有宰相范宗尹、枢密院李回。高宗在听完秦桧的“二论”后,也深感其忠心,并恩宠有加。
2、绍兴二年,左相吕颐浩为排挤秦桧,任用大批亲信对其进行攻讦,最终高宗将秦桧罢相。在这一事件中,吕颐浩罗织的罪名很多,但无人言及“奸细”。如果证据确凿,他们显然不会放弃叛国罪这样重大的罪名。
3、秦桧有敢于与金国作对的史事:①金人败盟攻宋时,秦桧曾下《讨乌珠檄书》于诸路宣抚司,并赏格、捉杀兀术 ;②秦桧有支持岳飞抗金的实际行动 ;③ 绍兴八年,秦桧曾利用与挞懒的私交,争取其支持南宋,并以南宋向金称臣岁贡的代价换回河南诸地,金廷也以通宋谋反罪将挞懒杀害。
4、金国奸细论还需考虑以下前提有无明确史料支持:①秦桧向金传送消息的对象与渠道;②金国如何长期控制秦桧为其服务;③ 秦桧权倾朝野后,为金效力的动机;④秦桧若不为金做奸细,金国的应对措施或惩罚手段。
秦桧系“金国奸细”说,最早来源于朱胜非《秀水闲居录》,但朱胜非曾参与排挤秦桧的事件,记述并非客观可信。另一本常被作为史料引用的是《南迁录》,此书题名金国秘书省著作郎张师颜,李心传、赵与时、陈振孙等皆考证认定为伪书,内容含有极大虚构成分。秦桧自己也写过一本书《北征纪实》,将自己南逃的过程作了详细记述,史界多认为此书有自我辩白的嫌疑。
参考资料:
尊重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“史真香”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checheboke.com/113103.html,
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