廖耀湘(1906.05—1968.12),汉族,别号建楚。湖南邵阳人,国民党将领,爱国民主人士,曾任蒋介石“五大王牌军”之一的新编第六军军长。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,后留学法国,回国后参加南京保卫战,1940年同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1948年10月辽沈战役后,廖耀湘战败被俘,后于1961年12月作为特赦战犯被释放。文革期间遭到打击,于1968年12月2日在批斗会上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。
廖耀湘资料
- 中文名
- 廖耀湘
- 外文名
- Liao Yaoxiang
- 别名
- 建楚
- 国籍
- 中国
- 民族
- 汉族
- 出生地
- 清朝宝庆府邵阳县北乡酿溪镇(今新邵县县城)
- 出生日期
- 1906年5月16日
- 逝世日期
- 1968年12月2日
- 职业
- 军人
- 毕业院校
- 黄埔军校第六期,圣西尔军校
- 信仰
- 三民主义
- 主要成就
- 参加昆仑关会战
参加缅北反攻战
参加雪峰山战役
参加南京保卫战
参加辽西大会战
国民政府五大王牌军之一 - 党派
- 国民党
- 正式军衔
- 陆军少将
- 战时军衔
- 陆军中将
- 最高职务
-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、第九兵团司令
- 参与主要战争
- 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
人物生平
人物生平
少年时代
廖耀湘,1906年4月12日生于湖南邵阳县北乡酿溪镇土桥村,其家道算是小康境地。祖父艺圃公,是一位私塾先生,曾于乡里设馆授徒。父亲半耕半读。耀湘(耀为字辈名)这个名字显然寄托着祖父和父亲望其光大门楣、名耀三湘的期望,而他的表字“建楚”也正是名的引申,耀湘必定有建楚之才。
六岁时,他在祖父的指导下,开蒙读书,念祖祖辈辈传下来的“四书”、“五经”,等他略知经书精义时,清廷已经逊位几年了,由于有一帮三湘英才参与创建民国,此地开风气之先,有着远见的廖父觉得科举早已废除,仅仅凭读古书是很难有出息的,读新学堂,出洋留学才是成才正道。1918年,受过六年传统私塾教育的廖耀湘考进了县立高等小学,接受现代教育。
投笔从戎
1920年冬天,廖耀湘从县立高小毕业,成绩优异的他考入了长沙私立岳云中学,这是所完全按着现代教育模式设立的新式中学。和闭塞保守的邵阳相比,长沙城不但是通衢大邑,而且各种思想激荡。1925年夏,19岁的廖耀湘从岳云中学毕业,在当时算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,北上报考大学非他所愿,而且乡下那个小康之家,也很难供得起一个大学生,于是选择了南下报考黄埔军校。
为供廖耀湘在长沙五年的学习,全家几乎竭尽了财力,连供他去广州考试的路费都没有筹集到,他错过了黄埔五期的招生,不得已只好就近从军,解决吃饭问题,便进了赵恒惕属下的湖南陆军第三师叶开鑫的部队,从列兵干起。
毕业留学
1929年廖耀湘毕业时,北伐已经完成,中国名义上得到了统一,国民政府迁都至南京,黄埔军校也迁到首都,它的正式名称为“中央陆军学校”,所谓“黄埔军校”只是沿用在广州的俗名。廖耀湘是广州入学,南京毕业。廖耀湘入校后,接受的教育较为系统、扎实。
当时国民政府雄心勃勃要打造一支现代军队,从中央军校里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去法国留学,廖耀湘参加了1930年的留学考试,成绩列前三甲。可是最终确定名额时,他被刷下来了,理由是他个子矮,其貌不扬。在这关键时刻,廖耀湘演了一出“闯宫面圣”,直接去找蒋介石,当着蒋介石,他大呼留法生录取不公,一千人参加考试,录四十四名,自己笔试在前三名,却名落孙山,考官的理由是他个子矮,脸上有个疤。他直率地对蒋介石说:这是选拔留法军官,又不是选女婿,相貌用得着那样重要?拿破仑的个子不也很矮?老蒋很欣赏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,遂决定特批他去法国留学,临别前勉励一番。并向有关部门批示:该生系难得军事干才,学成归国后委以重任。
南京脱险
在法国期间,廖耀湘先毕业于圣西尔军校,
后入机械化骑兵学校深造。 1936年,廖耀湘学成归国,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第三连少校连长,军士营学兵连连长。
1937年“七七卢沟桥事变”爆发后,调任中校营长,不久调任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。这年11月,日寇逼近南京,廖耀湘参加了南京保卫战。12月13日,南京陷落,日军进城后,廖耀湘成为困在城中的中国将士的一员,他脱下军装,换上便服,带领几个部下和几千难民躲进了南京城的栖霞寺,监院寂然法师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爱国僧人,不但保护了许多难民,也想方设法帮助混在难民中的国军军官脱险。几天后,在法师和特殊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廖耀湘和几位军人深夜坐船,到了长江北岸。南京脱险,是他军旅生涯真正辉煌的开始,他也将栖霞寺视为自己的福地。
血战扬威
南京脱险后,廖耀湘赶到当时的国府行政中枢武汉。1938年初,国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支机械化师第200师,这支部队是当时国军装备最好的,专门在法国进修机械化作战的廖耀湘任少将参谋长。1938年9月,第200师扩编为新11军,廖耀湘转任22师副师长。
1939年11月,昆仑关战役打响,这是一次中日两支钢铁部队硬碰硬的交战,当时第22师划归新5军,军长杜聿明,第22师师长邱清泉,包括廖耀湘在内,都在这场战役中威名远扬。
1939年12月4日,日军占领昆仑关(昆仑关位于广西境内,距南宁七十华里,周围群山环抱,地势险要),直指滇、黔,威胁陪都重庆的安全。统帅部要求将昆仑关夺回来。同年12月18日,新5军在其他友军的配合下,向昆仑关猛攻,驻守昆仑关的是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,号称“钢军”。进攻的国军为第200师和第22师两支机械化部队,此役廖耀湘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,共击毙日军4000余人,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。战后从阵地搜索出他的日记本,中村正雄如此记载:“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,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‘钢军’称号,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。但是,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,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强的军队。”剧作家田汉事后采访了廖耀湘,将其比喻成北宋名将狄青。
昆仑关战役后廖耀湘升任第22师师长。
远征印缅
1942年3月,廖耀湘率第22师远征缅甸,配合盟军对日军作战,但战局出现了逆转,英国人决定放弃缅甸,新5军西渡怒江,接应第200师从同古撤退,一场血战后,回国的路已经被日军第56师团堵住,廖耀湘建议军长杜聿明冲击防线,杜没有采纳,命令部队进入野人山。进山后第22师尚有7000余人,在野人山中损失一半以上,四个团长都死在野人山突围的途中。最后,杜聿明率军部回国,廖耀湘则带领3000余人撤退到印度。第22师和先一步达到印度的孙立人的第38师组成新1军,军长郑洞国。第22师在印度兰姆迦整训。
缅北反攻
1943年10月,第二次缅甸战役打响,廖耀湘率部向缅北挺进,与新38师密切配合,二进野人山,占领了胡康河谷,攻克于邦、下孟关、攻占瓦鲁班。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,新22师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毁灭性打击,歼敌20000余人。缅北反攻胜利后,第14师和第50师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,驻印军扩为两个军,和加上新22师组成了新六军。廖耀湘任新6军军长,随后攻克八莫、南坎、芒市,打通了滇缅公路,此时,抗战已接近尾声,新6军在战火中成长为国军装备精良、兵员素质最高的一支王牌军。
雪峰山战役
1945年4月,雪峰山战役打响。统帅部命令廖耀湘率新6军从缅北空投到芷江,作为此次战役的总预备队。主战部队为74军、18军、73军、100军等国民党军部队。
雪峰山战役完毕不久,《美国纽约时报》发表评论说:“芷江会战胜利佳音,可视为对日战争转折之暗示。”不久,这段评论就被言中。1945年8
月15日,日本天皇裕仁接受《波茨坦公告》,宣布无条件投降。
1945年,抗战胜利后,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接收南京,史迪威的接任者魏德迈将军认为,日本很嚣张,并不认为他们失败了,到南京去受降,部队应该有一种威慑力量。当时中国部队有威慑力量是新1军和新6军,新1军还没有回国,新6军就在芷江空军基地。到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航程,应让新6军前往南京。 于是廖耀湘率领新6军被空运到南京,接受日军的投降。
进驻东北
1946年1月,廖耀湘率新6军于秦皇岛登陆,进入东北。廖耀湘进东北之初,和民主联军的交战中占取上风,连续攻占盘山、台安、辽中; 1946年3月,打通辽阳、鞍山与沈阳到营口的交通线, 并攻入长春。“四平之战”是国、共两党在东北早期争夺的关键,此役让林彪耿耿于怀。
1946年5月15日,廖耀湘的新六军22师65团进攻威远堡。除了第一次试探性的冲锋外,第65团所有攻击都是一次成功。在这次战斗中,专修过机械化作战的廖耀湘运用炮步协同配合作战,其先命令集中火炮猛攻,限令攻击部队在炮火停止后5—10分钟内冲入守军阵地,不给敌人任何喘息机会,威远堡被廖耀湘的部队攻占,林彪开始部署撤退。在撤离四平时,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携带大批文件叛变投敌。杜聿明由此了解到民主联军已经实力大损,指挥军队一路猛追,直到把民主联军主力赶到松花江以北。廖此次又大出了风头,被任命为国民党最精锐的第9兵团司令,下辖5个军,其中新1军和新6军是五大王牌之二。
辽沈战役
1948年,在北满休整的林彪部队已非当年四平之战的东北联军了,但蒋介石仍以为可以在东北决战,歼灭林彪的部队。
辽沈战役,第一阶段就是锦州之战,锦州的重要性毛和蒋都看到了,谁夺取锦州,就能占据通向华北的通道,对国军来说,锦州不失,东北部队和华北傅作义部队能连成一体,可攻可守。林彪的部队首先进攻驻守在锦州的范汉杰守军,蒋介石不愿意锦州失守,东北和华北的通道被斩断,命令沈阳附近的廖耀湘兵团西进,驰援锦州。
1948年10月23日,廖耀湘部向黑山、大虎山发起猛攻。共产党军东野第10纵队司令员梁兴初命令各师:“死守3天,不让敌人前进一步!”经过3天激战,第10纵队守住了黑山、大虎山,使廖耀湘兵团失去了西进的可能和南撤的宝贵时间。廖耀湘以5个师的兵力连日攻击黑山、大虎山阵地受挫,西进无望,于25日晚下令向东南营口方向撤退,但行至台安附近便遭共产党军独立第2师阻击,廖耀湘误以为是共军主力,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,他命令部队往东走,和沈阳的部队会合,可林彪早有两个纵队在那里以逸待劳。如此兵团10万人马全部陷入共产党军东野五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。廖耀湘此时已知败局已定。韩先楚的第3纵队仅用3个小时,便一举摧毁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和新1军、新6军、新3军军部。廖耀湘10万人马群龙无首,乱成一团。廖耀湘急得用明语呼叫:“部队到二道岗子集合!”林彪下令:以乱对乱,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,并派部队到二道岗子去抓廖耀湘。10月28日拂晓,战斗基本结束,廖耀湘西进兵团所属新1军、新6军、新3军、第71军和第49军共计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。
1948年10月27日,廖决定向南方突围,最后只剩下李涛、周璞和新6军一个高参。涉饶阳河通往盘山一条水渠时,周璞不慎跌入一个水深没顶的地方,大声呼救,便引来解放军的搜索,他把周璞拉出水坑,李涛便被冲散,只剩下三个人绕过一处小树林继续向南摸索前进。天快亮的时候,他们看到前边有一小村庄似乎很平静,那个高参便决定先进去看看,好买点东西吃,因为又饿又累。没想到那个参谋一进村,就被在村里休息的解放军抓住了,他和周璞便赶快离开那里。不久天亮,他和周璞在高梁秆堆里躲了—天,又饿又渴又累。就这样夜行晓藏地前进,希望能赶到沈阳追上杜聿明的部队;路上他花重金买了几件老百姓衣服,化装前进,胆子也比较大了些,等到走到辽河边正在等渡船时,听说沈阳已解放了,这时,他走投无路,便决心自杀,可手中连用来自杀的枪都没有,他坐在一棵大树下,抱头痛哭起来。准备等到天黑就在那棵树上自缢。周璞苦苦相劝,要他绕道奔葫芦岛,没准赶上国民党撤退的部队。两人起来慢慢地走,结果在一条小路遇到一小队巡逻的解放军,一盘查,他便坦白了自己的身份,以求速死。此时廖耀湘便当了俘虏。
文革逝世
被俘虏的廖,死活不愿意和常胜将军韩先楚握手。进了战犯管理所,廖耀湘
还非常自负,常说自己的失败是非战之过,是上面举棋不定,一再贻误战机。1961年廖耀湘被特赦;1968年,“文革”正席卷神州,在一次批斗中情绪激动,突然心脏病发作,一代抗日名将,就这样撒手人寰。
周恩来闻知此事,指示秘书前往政协了解有关情况,但政协大院贴满了大字报和标语,根本无人上班。廖耀湘的家人只得将丧事从简。
1980年5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组织追悼,将廖耀湘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,公开肯定了廖耀湘在八年抗战中建树的历史功绩,令其遗孀黄伯溶女士(辛亥元勋黄兴侄女儿黄葵舫的女儿)和儿子廖定一等亲属好友颇感欣慰。
主要功绩
昆仑关血战
1939年11月15日,日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,攻占钦州、防城后,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。12月4日进占昆仑关,桂南会战打响。国民政府调集四个战区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参加桂南会战,以确保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。
1939年12月18日凌晨,战斗开始打响。第三十八集团军中央军第五军奉命主攻昆仑关,12月30日第五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,歼灭第21旅团5000余人,第21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士官死亡达85%以上,击毙敌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。
日军昆仑关一战,是继南口、平型关、忻口、临沂、台儿庄之后的又一次大失败,部队伤亡很大,其旅团长中村正雄亦被击毙,所属第21联队参战人数共1360名,被击毙198名,被打伤469名,下落不明16人,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50%;第42联队参战人数共860名,被击毙176人,被打伤271人,下落不明的21人,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54%(日军统计)。
印缅远征
1942年2月16日,中国军队第5军第200师由师长戴安谰率领先行入缅,其余的部队,包括第5军的新编22师,第96师和第6军及第66军随后入缅。
1942年3月,新22师驰援固守同古的第200师,接应其从日军的包围中突围。4月底,因日军攻占腊戌,切断滇缅公路,中国远征军决定撤回国内。廖耀湘随远征军第1路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率领所部在缅甸印道集中,准备经密支那归国时,因卡萨失守,被迫向西北退至曼西。之后,杜聿明决心放弃重装备,取道俗称野人山的敏金山脉地区回国。途中因遭遇雨季,山洪暴发,迷失方向,最终撤往印度列多。新22师入缅的9000人中,战斗阵亡2000人,撤退中损失4000人,仅约3000人抵达印度。在印度,新22师受到美国的训练和整编,换装了美式装备,一跃成为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之一。之后,廖率新22师在缅北战场屡建功勋,先后歼灭日军12000余人,其中包括日军精锐之一的第18师团。1944年,新22师扩编为新六军,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。
人物评价
廖耀湘与史迪威缅甸抗战时的合影他的同事,原新六军的参谋长舒适存,针对他的遭遇写了一篇《辽西恨》,其中说道:“廖氏秉性骨梗,不谙世故,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打牌,酒食征逐,更是外行,既不逢迎上级,朋友之间,更少周旋,家中宴客六菜一汤,入席时每人斟酒一杯,不斟第二杯,惟一嗜好,就是训练,每逢军队驻定,即亲率连、排、班长,从事实战演习,亲身示范,乐此不疲。与人说话,喜直呼姓名,人以为忤,他则认为这是够朋友的亲热表现,说他骄傲,想是由此而来。”
家庭成员
妻子
黄伯溶,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去法国留学,廖耀湘在法国上军校,他们经朋友介绍在法国认识,然后相爱,廖耀湘的儿子也是在法国出生的,后来廖耀湘夫妇回到了大陆。抗战时因为战争的原因其实很少见面,抗战胜利以后,蒋介石因为廖耀湘的功勋,所以把他的家人安排在上海的德国领事馆,随后内战开始了,他们就再也就没有见过。后来黄伯溶辗转去了香港,又去了台湾,再经过特批从台湾到了美国,其实很少跟廖耀湘有机会来往。
儿子
廖定一:信息不详
廖耀湘夫人为黄兴的堂侄女黄伯溶,49年前夕来美国,有一子廖定一,任工程师,可能退休回台湾了。那一次分离跟生离死别也差不多,他们一家人从此没有再见过面。
轶事典故
刘伯承元帅担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时,大胆请关押在抚顺功德林改造的战犯廖耀湘当老师,为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员讲课,在军内外传为美谈。
廖耀湘是湖南邵阳人,既是抗日名将,又是解放战争中的俘虏和战犯。1942年2月,随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,越过野人山,歼灭大量日军。1944年8月擢升为新编第6军军长,并荣获美、英两国政府授予的自由勋章和十字勋章。1947年8月升任第9兵团司令官。在辽沈战役中,其第9兵团10余万人被全歼,廖耀湘被俘。
廖耀湘来到军事学院,刘伯承出迎,开门见山地说:“这次请你来当我们的老师,请讲三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讲讲你在缅甸抗日取得一定成绩的‘小部队战术’、‘森林作战法’及‘城镇村落战斗’,二是讲讲你在辽沈战役的体会,实事求是,作战中双方的优缺点都可以讲,三是讲讲你对我军建设的建议。”
“恐怕讲不好啊!”廖耀湘有些诚惶诚恐。
刘伯承挥了一下手,说:“放心讲吧!这三方面的问题,只有你能讲,我们只能当你的学生。”
廖耀湘登上讲台,开始时额上沁出少许汗水,讲着讲着,仿佛又进入了野人山,进入了缅北战场……穿越野人山时正值雨季,道路被淹,瘴气横流,毒虫侵害,给养不继,医药匮乏,许多战士落水身亡。为避免事故,廖下令丢掉包袱,轻装前进。艰难的20多天,干粮吃光了,皮带也吃了,只好边走边找野食,最后下令将战马杀掉,切成碎片,分给大家,要求每人每天只许吃一片。廖带头吞食芭蕉根,剥吃树皮,边吃边说:“为了祖国,为了抗日,我们一定要坚持。”廖率部队顽强坚持行程1000多公里,穿越了野人山,抵达印度,创造了奇迹!
1944年4月,廖率部队参加孟拱河谷战斗,歼日军万余,缴获大量枪炮车马,创缅甸战场歼敌之最,一举扭转了缅北战局。
一堂课讲完,阵阵掌声。刘伯承鼓掌来到讲台,紧紧握着廖的手,说:“廖将军,你的课讲得真生动!”
在另一次的讲课中,廖耀湘的调子比较低沉,那是讲他在辽沈战役中指挥的第9兵团被全歼的教训。他说,当时蒋介石部署辽西会战,他曾对其部属蒋继志说:“锦州攻坚,凶多吉少,极为不智。但长官决定如此,其可奈何?只好舍身硬碰。”数日之后,麾下主力新6军果然在黑山全军覆没。
傍晚,廖耀湘在校园里散步。忽然一个军人走来行了个军礼,说:“廖老师,我是参加黑山阻击战的一个团长,有个问题请教你。在黑山阻击战打得最为激烈的时候,你们再鼓一把劲就很有可能攻下黑山,就可以避免全军覆灭,为什么你们突然后退了呢?”
廖耀湘简单地说:“国民党的军心涣散了。”
人物形象
蒋百里先生曾谓:廖耀湘为蔡松坡(即蔡锷)以后湖南军人之第一人,诚非过誉也。综观廖耀湘一生:整个抗日战争中,他用兵不愧中外名将;治学不让古今大贤。为国家报恩,为国家效命,不下忠烈之士:宅心仁厚,廉洁自守,不失君子风范。若仅以为将之道而论,则智、信、勇、严之武德,无一德不具,更无一德可责。
1980年5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组织追悼,公开肯定了廖耀湘在八年抗战中建树的历史功绩,并将廖耀湘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。
故居墓址
故居:廖耀湘故居位于邵阳市新邵县酿溪镇回龙村。
墓址:廖耀湘墓位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
人物生平
人物生平
少年时代
廖耀湘,1906年4月12日生于湖南邵阳县北乡酿溪镇土桥村,其家道算是小康境地。祖父艺圃公,是一位私塾先生,曾于乡里设馆授徒。父亲半耕半读。耀湘(耀为字辈名)这个名字显然寄托着祖父和父亲望其光大门楣、名耀三湘的期望,而他的表字“建楚”也正是名的引申,耀湘必定有建楚之才。
六岁时,他在祖父的指导下,开蒙读书,念祖祖辈辈传下来的“四书”、“五经”,等他略知经书精义时,清廷已经逊位几年了,由于有一帮三湘英才参与创建民国,此地开风气之先,有着远见的廖父觉得科举早已废除,仅仅凭读古书是很难有出息的,读新学堂,出洋留学才是成才正道。1918年,受过六年传统私塾教育的廖耀湘考进了县立高等小学,接受现代教育。
投笔从戎
1920年冬天,廖耀湘从县立高小毕业,成绩优异的他考入了长沙私立岳云中学,这是所完全按着现代教育模式设立的新式中学。和闭塞保守的邵阳相比,长沙城不但是通衢大邑,而且各种思想激荡。1925年夏,19岁的廖耀湘从岳云中学毕业,在当时算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,北上报考大学非他所愿,而且乡下那个小康之家,也很难供得起一个大学生,于是选择了南下报考黄埔军校。
为供廖耀湘在长沙五年的学习,全家几乎竭尽了财力,连供他去广州考试的路费都没有筹集到,他错过了黄埔五期的招生,不得已只好就近从军,解决吃饭问题,便进了赵恒惕属下的湖南陆军第三师叶开鑫的部队,从列兵干起。
毕业留学
1929年廖耀湘毕业时,北伐已经完成,中国名义上得到了统一,国民政府迁都至南京,黄埔军校也迁到首都,它的正式名称为“中央陆军学校”,所谓“黄埔军校”只是沿用在广州的俗名。廖耀湘是广州入学,南京毕业。廖耀湘入校后,接受的教育较为系统、扎实。
当时国民政府雄心勃勃要打造一支现代军队,从中央军校里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去法国留学,廖耀湘参加了1930年的留学考试,成绩列前三甲。可是最终确定名额时,他被刷下来了,理由是他个子矮,其貌不扬。在这关键时刻,廖耀湘演了一出“闯宫面圣”,直接去找蒋介石,当着蒋介石,他大呼留法生录取不公,一千人参加考试,录四十四名,自己笔试在前三名,却名落孙山,考官的理由是他个子矮,脸上有个疤。他直率地对蒋介石说:这是选拔留法军官,又不是选女婿,相貌用得着那样重要?拿破仑的个子不也很矮?老蒋很欣赏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,遂决定特批他去法国留学,临别前勉励一番。并向有关部门批示:该生系难得军事干才,学成归国后委以重任。
南京脱险
在法国期间,廖耀湘先毕业于圣西尔军校,
后入机械化骑兵学校深造。 1936年,廖耀湘学成归国,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第三连少校连长,军士营学兵连连长。
1937年“七七卢沟桥事变”爆发后,调任中校营长,不久调任第二旅中校参谋主任。这年11月,日寇逼近南京,廖耀湘参加了南京保卫战。12月13日,南京陷落,日军进城后,廖耀湘成为困在城中的中国将士的一员,他脱下军装,换上便服,带领几个部下和几千难民躲进了南京城的栖霞寺,监院寂然法师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爱国僧人,不但保护了许多难民,也想方设法帮助混在难民中的国军军官脱险。几天后,在法师和特殊部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廖耀湘和几位军人深夜坐船,到了长江北岸。南京脱险,是他军旅生涯真正辉煌的开始,他也将栖霞寺视为自己的福地。
血战扬威
南京脱险后,廖耀湘赶到当时的国府行政中枢武汉。1938年初,国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支机械化师第200师,这支部队是当时国军装备最好的,专门在法国进修机械化作战的廖耀湘任少将参谋长。1938年9月,第200师扩编为新11军,廖耀湘转任22师副师长。
1939年11月,昆仑关战役打响,这是一次中日两支钢铁部队硬碰硬的交战,当时第22师划归新5军,军长杜聿明,第22师师长邱清泉,包括廖耀湘在内,都在这场战役中威名远扬。
1939年12月4日,日军占领昆仑关(昆仑关位于广西境内,距南宁七十华里,周围群山环抱,地势险要),直指滇、黔,威胁陪都重庆的安全。统帅部要求将昆仑关夺回来。同年12月18日,新5军在其他友军的配合下,向昆仑关猛攻,驻守昆仑关的是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,号称“钢军”。进攻的国军为第200师和第22师两支机械化部队,此役廖耀湘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,共击毙日军4000余人,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被击毙。战后从阵地搜索出他的日记本,中村正雄如此记载:“帝国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,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‘钢军’称号,那是因为我们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。但是,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,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强的军队。”剧作家田汉事后采访了廖耀湘,将其比喻成北宋名将狄青。
昆仑关战役后廖耀湘升任第22师师长。
远征印缅
1942年3月,廖耀湘率第22师远征缅甸,配合盟军对日军作战,但战局出现了逆转,英国人决定放弃缅甸,新5军西渡怒江,接应第200师从同古撤退,一场血战后,回国的路已经被日军第56师团堵住,廖耀湘建议军长杜聿明冲击防线,杜没有采纳,命令部队进入野人山。进山后第22师尚有7000余人,在野人山中损失一半以上,四个团长都死在野人山突围的途中。最后,杜聿明率军部回国,廖耀湘则带领3000余人撤退到印度。第22师和先一步达到印度的孙立人的第38师组成新1军,军长郑洞国。第22师在印度兰姆迦整训。
缅北反攻
1943年10月,第二次缅甸战役打响,廖耀湘率部向缅北挺进,与新38师密切配合,二进野人山,占领了胡康河谷,攻克于邦、下孟关、攻占瓦鲁班。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,新22师给日军王牌第18师团毁灭性打击,歼敌20000余人。缅北反攻胜利后,第14师和第50师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,驻印军扩为两个军,和加上新22师组成了新六军。廖耀湘任新6军军长,随后攻克八莫、南坎、芒市,打通了滇缅公路,此时,抗战已接近尾声,新6军在战火中成长为国军装备精良、兵员素质最高的一支王牌军。
雪峰山战役
1945年4月,雪峰山战役打响。统帅部命令廖耀湘率新6军从缅北空投到芷江,作为此次战役的总预备队。主战部队为74军、18军、73军、100军等国民党军部队。
雪峰山战役完毕不久,《美国纽约时报》发表评论说:“芷江会战胜利佳音,可视为对日战争转折之暗示。”不久,这段评论就被言中。1945年8
月15日,日本天皇裕仁接受《波茨坦公告》,宣布无条件投降。
1945年,抗战胜利后,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接收南京,史迪威的接任者魏德迈将军认为,日本很嚣张,并不认为他们失败了,到南京去受降,部队应该有一种威慑力量。当时中国部队有威慑力量是新1军和新6军,新1军还没有回国,新6军就在芷江空军基地。到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航程,应让新6军前往南京。 于是廖耀湘率领新6军被空运到南京,接受日军的投降。
进驻东北
1946年1月,廖耀湘率新6军于秦皇岛登陆,进入东北。廖耀湘进东北之初,和民主联军的交战中占取上风,连续攻占盘山、台安、辽中; 1946年3月,打通辽阳、鞍山与沈阳到营口的交通线, 并攻入长春。“四平之战”是国、共两党在东北早期争夺的关键,此役让林彪耿耿于怀。
1946年5月15日,廖耀湘的新六军22师65团进攻威远堡。除了第一次试探性的冲锋外,第65团所有攻击都是一次成功。在这次战斗中,专修过机械化作战的廖耀湘运用炮步协同配合作战,其先命令集中火炮猛攻,限令攻击部队在炮火停止后5—10分钟内冲入守军阵地,不给敌人任何喘息机会,威远堡被廖耀湘的部队攻占,林彪开始部署撤退。在撤离四平时,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携带大批文件叛变投敌。杜聿明由此了解到民主联军已经实力大损,指挥军队一路猛追,直到把民主联军主力赶到松花江以北。廖此次又大出了风头,被任命为国民党最精锐的第9兵团司令,下辖5个军,其中新1军和新6军是五大王牌之二。
辽沈战役
1948年,在北满休整的林彪部队已非当年四平之战的东北联军了,但蒋介石仍以为可以在东北决战,歼灭林彪的部队。
辽沈战役,第一阶段就是锦州之战,锦州的重要性毛和蒋都看到了,谁夺取锦州,就能占据通向华北的通道,对国军来说,锦州不失,东北部队和华北傅作义部队能连成一体,可攻可守。林彪的部队首先进攻驻守在锦州的范汉杰守军,蒋介石不愿意锦州失守,东北和华北的通道被斩断,命令沈阳附近的廖耀湘兵团西进,驰援锦州。
1948年10月23日,廖耀湘部向黑山、大虎山发起猛攻。共产党军东野第10纵队司令员梁兴初命令各师:“死守3天,不让敌人前进一步!”经过3天激战,第10纵队守住了黑山、大虎山,使廖耀湘兵团失去了西进的可能和南撤的宝贵时间。廖耀湘以5个师的兵力连日攻击黑山、大虎山阵地受挫,西进无望,于25日晚下令向东南营口方向撤退,但行至台安附近便遭共产党军独立第2师阻击,廖耀湘误以为是共军主力,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,他命令部队往东走,和沈阳的部队会合,可林彪早有两个纵队在那里以逸待劳。如此兵团10万人马全部陷入共产党军东野五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。廖耀湘此时已知败局已定。韩先楚的第3纵队仅用3个小时,便一举摧毁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和新1军、新6军、新3军军部。廖耀湘10万人马群龙无首,乱成一团。廖耀湘急得用明语呼叫:“部队到二道岗子集合!”林彪下令:以乱对乱,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,并派部队到二道岗子去抓廖耀湘。10月28日拂晓,战斗基本结束,廖耀湘西进兵团所属新1军、新6军、新3军、第71军和第49军共计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。
1948年10月27日,廖决定向南方突围,最后只剩下李涛、周璞和新6军一个高参。涉饶阳河通往盘山一条水渠时,周璞不慎跌入一个水深没顶的地方,大声呼救,便引来解放军的搜索,他把周璞拉出水坑,李涛便被冲散,只剩下三个人绕过一处小树林继续向南摸索前进。天快亮的时候,他们看到前边有一小村庄似乎很平静,那个高参便决定先进去看看,好买点东西吃,因为又饿又累。没想到那个参谋一进村,就被在村里休息的解放军抓住了,他和周璞便赶快离开那里。不久天亮,他和周璞在高梁秆堆里躲了—天,又饿又渴又累。就这样夜行晓藏地前进,希望能赶到沈阳追上杜聿明的部队;路上他花重金买了几件老百姓衣服,化装前进,胆子也比较大了些,等到走到辽河边正在等渡船时,听说沈阳已解放了,这时,他走投无路,便决心自杀,可手中连用来自杀的枪都没有,他坐在一棵大树下,抱头痛哭起来。准备等到天黑就在那棵树上自缢。周璞苦苦相劝,要他绕道奔葫芦岛,没准赶上国民党撤退的部队。两人起来慢慢地走,结果在一条小路遇到一小队巡逻的解放军,一盘查,他便坦白了自己的身份,以求速死。此时廖耀湘便当了俘虏。
文革逝世
被俘虏的廖,死活不愿意和常胜将军韩先楚握手。进了战犯管理所,廖耀湘
还非常自负,常说自己的失败是非战之过,是上面举棋不定,一再贻误战机。1961年廖耀湘被特赦;1968年,“文革”正席卷神州,在一次批斗中情绪激动,突然心脏病发作,一代抗日名将,就这样撒手人寰。
周恩来闻知此事,指示秘书前往政协了解有关情况,但政协大院贴满了大字报和标语,根本无人上班。廖耀湘的家人只得将丧事从简。
1980年5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组织追悼,将廖耀湘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,公开肯定了廖耀湘在八年抗战中建树的历史功绩,令其遗孀黄伯溶女士(辛亥元勋黄兴侄女儿黄葵舫的女儿)和儿子廖定一等亲属好友颇感欣慰。
主要功绩
昆仑关血战
1939年11月15日,日军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,攻占钦州、防城后,以一个师团又一个旅团的兵力于24日沿邕钦公路北犯侵占南宁。12月4日进占昆仑关,桂南会战打响。国民政府调集四个战区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参加桂南会战,以确保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。
1939年12月18日凌晨,战斗开始打响。第三十八集团军中央军第五军奉命主攻昆仑关,12月30日第五军第三次攻克昆仑关,歼灭第21旅团5000余人,第21旅团班长以上的军士官死亡达85%以上,击毙敌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。
日军昆仑关一战,是继南口、平型关、忻口、临沂、台儿庄之后的又一次大失败,部队伤亡很大,其旅团长中村正雄亦被击毙,所属第21联队参战人数共1360名,被击毙198名,被打伤469名,下落不明16人,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50%;第42联队参战人数共860名,被击毙176人,被打伤271人,下落不明的21人,伤亡和失踪占总人数的54%(日军统计)。
印缅远征
1942年2月16日,中国军队第5军第200师由师长戴安谰率领先行入缅,其余的部队,包括第5军的新编22师,第96师和第6军及第66军随后入缅。
1942年3月,新22师驰援固守同古的第200师,接应其从日军的包围中突围。4月底,因日军攻占腊戌,切断滇缅公路,中国远征军决定撤回国内。廖耀湘随远征军第1路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率领所部在缅甸印道集中,准备经密支那归国时,因卡萨失守,被迫向西北退至曼西。之后,杜聿明决心放弃重装备,取道俗称野人山的敏金山脉地区回国。途中因遭遇雨季,山洪暴发,迷失方向,最终撤往印度列多。新22师入缅的9000人中,战斗阵亡2000人,撤退中损失4000人,仅约3000人抵达印度。在印度,新22师受到美国的训练和整编,换装了美式装备,一跃成为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之一。之后,廖率新22师在缅北战场屡建功勋,先后歼灭日军12000余人,其中包括日军精锐之一的第18师团。1944年,新22师扩编为新六军,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。
人物评价
廖耀湘与史迪威缅甸抗战时的合影他的同事,原新六军的参谋长舒适存,针对他的遭遇写了一篇《辽西恨》,其中说道:“廖氏秉性骨梗,不谙世故,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打牌,酒食征逐,更是外行,既不逢迎上级,朋友之间,更少周旋,家中宴客六菜一汤,入席时每人斟酒一杯,不斟第二杯,惟一嗜好,就是训练,每逢军队驻定,即亲率连、排、班长,从事实战演习,亲身示范,乐此不疲。与人说话,喜直呼姓名,人以为忤,他则认为这是够朋友的亲热表现,说他骄傲,想是由此而来。”
家庭成员
妻子
黄伯溶,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去法国留学,廖耀湘在法国上军校,他们经朋友介绍在法国认识,然后相爱,廖耀湘的儿子也是在法国出生的,后来廖耀湘夫妇回到了大陆。抗战时因为战争的原因其实很少见面,抗战胜利以后,蒋介石因为廖耀湘的功勋,所以把他的家人安排在上海的德国领事馆,随后内战开始了,他们就再也就没有见过。后来黄伯溶辗转去了香港,又去了台湾,再经过特批从台湾到了美国,其实很少跟廖耀湘有机会来往。
儿子
廖定一:信息不详
廖耀湘夫人为黄兴的堂侄女黄伯溶,49年前夕来美国,有一子廖定一,任工程师,可能退休回台湾了。那一次分离跟生离死别也差不多,他们一家人从此没有再见过面。
轶事典故
刘伯承元帅担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时,大胆请关押在抚顺功德林改造的战犯廖耀湘当老师,为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学员讲课,在军内外传为美谈。
廖耀湘是湖南邵阳人,既是抗日名将,又是解放战争中的俘虏和战犯。1942年2月,随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,越过野人山,歼灭大量日军。1944年8月擢升为新编第6军军长,并荣获美、英两国政府授予的自由勋章和十字勋章。1947年8月升任第9兵团司令官。在辽沈战役中,其第9兵团10余万人被全歼,廖耀湘被俘。
廖耀湘来到军事学院,刘伯承出迎,开门见山地说:“这次请你来当我们的老师,请讲三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讲讲你在缅甸抗日取得一定成绩的‘小部队战术’、‘森林作战法’及‘城镇村落战斗’,二是讲讲你在辽沈战役的体会,实事求是,作战中双方的优缺点都可以讲,三是讲讲你对我军建设的建议。”
“恐怕讲不好啊!”廖耀湘有些诚惶诚恐。
刘伯承挥了一下手,说:“放心讲吧!这三方面的问题,只有你能讲,我们只能当你的学生。”
廖耀湘登上讲台,开始时额上沁出少许汗水,讲着讲着,仿佛又进入了野人山,进入了缅北战场……穿越野人山时正值雨季,道路被淹,瘴气横流,毒虫侵害,给养不继,医药匮乏,许多战士落水身亡。为避免事故,廖下令丢掉包袱,轻装前进。艰难的20多天,干粮吃光了,皮带也吃了,只好边走边找野食,最后下令将战马杀掉,切成碎片,分给大家,要求每人每天只许吃一片。廖带头吞食芭蕉根,剥吃树皮,边吃边说:“为了祖国,为了抗日,我们一定要坚持。”廖率部队顽强坚持行程1000多公里,穿越了野人山,抵达印度,创造了奇迹!
1944年4月,廖率部队参加孟拱河谷战斗,歼日军万余,缴获大量枪炮车马,创缅甸战场歼敌之最,一举扭转了缅北战局。
一堂课讲完,阵阵掌声。刘伯承鼓掌来到讲台,紧紧握着廖的手,说:“廖将军,你的课讲得真生动!”
在另一次的讲课中,廖耀湘的调子比较低沉,那是讲他在辽沈战役中指挥的第9兵团被全歼的教训。他说,当时蒋介石部署辽西会战,他曾对其部属蒋继志说:“锦州攻坚,凶多吉少,极为不智。但长官决定如此,其可奈何?只好舍身硬碰。”数日之后,麾下主力新6军果然在黑山全军覆没。
傍晚,廖耀湘在校园里散步。忽然一个军人走来行了个军礼,说:“廖老师,我是参加黑山阻击战的一个团长,有个问题请教你。在黑山阻击战打得最为激烈的时候,你们再鼓一把劲就很有可能攻下黑山,就可以避免全军覆灭,为什么你们突然后退了呢?”
廖耀湘简单地说:“国民党的军心涣散了。”
人物形象
蒋百里先生曾谓:廖耀湘为蔡松坡(即蔡锷)以后湖南军人之第一人,诚非过誉也。综观廖耀湘一生:整个抗日战争中,他用兵不愧中外名将;治学不让古今大贤。为国家报恩,为国家效命,不下忠烈之士:宅心仁厚,廉洁自守,不失君子风范。若仅以为将之道而论,则智、信、勇、严之武德,无一德不具,更无一德可责。
1980年5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组织追悼,公开肯定了廖耀湘在八年抗战中建树的历史功绩,并将廖耀湘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。
故居墓址
故居:廖耀湘故居位于邵阳市新邵县酿溪镇回龙村。
墓址:廖耀湘墓位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
参考资料:
尊重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“史真香”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checheboke.com/113579.html,
评论0